辽宁分社正文

普兰店区:“土”技术变“洋” 让村民增收致富

中新网辽宁 2024年03月15日 16:37

  中新网辽宁新闻3月15日电 步入3月,虽然离春节前干果销售的黄金期已过去一段时间,但位于莲山街道高瓦房社区的忠粮家庭农场内依然机器轰鸣,一片繁忙的景象。去石、去土、去尾、不饱满花生筛查等各个环节有序进行,看机器、封装、打包的工人一刻也停不下来。

  经营忠粮家庭农场的是今年35岁的于强,他的父亲于德已经营炒花生作坊已有26年。起初,于强一直和朋友在外合伙做生意,看不上父亲的小本生意,觉得力气没少掏,钱也没多赚。直到2021年父亲生病,医生建议即使康复后也不能干重体力活,为了让父亲宽心,同时也不想让父辈的手艺失传,他才回到家逐渐接手花生产业。

  在于强的不少朋友看来,他的项目一点也不高大上,反而很土。不过,于强却认为只要敢创新,“土项目”也会慢慢高大上起来。

  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于强就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为了能将父辈的手艺发扬传承,他从选择花生品种、承包土地种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到注册家庭农场营业执照都亲力亲为,经过3年多的努力,昔日的小作坊如今已发展成年净利润超50万的家庭农场。

  为了将“土”技术变“洋”,于强不断尝试改进技术工艺,将花生做出新花样,从最初单纯炒花生,到现在种植、炒制、售卖一体发展。

  “想要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首先要把好原材料关,其次是炒制的技术工艺。我自己承包了100多亩地,选取一些适合做炒花生的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从源头上把控花生原料的质量。”于强说。

  为了精进炒制工艺,他在原来父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工厂化改良,引进大型机械化种、收设备,滚筒式花生炒制机器,不仅保证了花生炒制的质量,还提高了工作效率。“炒花生不能着急,对火候控制的要求极高,火轻了,达不到酥脆的口感,火重了,又会有糊的味道,我们根据花生的干湿程度进行了千万次实验,终于摸索出了比较适合炒制花生的火候和温度。我们的花生不漂白,不熏药,不加香精色素,保留了花生最本初的味道。”于强对自己的产品很是自信,他认为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做精就很了不起。

  由于产品质量过硬,在大连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多是固定的回头客户,还有一些初合作的客户第二年也变成了回头客。于强每年大概能销售100多吨炒花生,除了自己种植之外,还收取附近村民的花生,今年他还计划拓展市场,不局限于在本地销售,更将炒花生卖出辽宁,销往全国。

  在做好自己花生产业的同时,于强也带动了村民共同发家致富,作为村里的小队长他鼓励村民种植花生,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到丰收季按市场价进行收购,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在花生销售旺季,为村民提供20多个临时岗位,平均酬劳160元/天,帮助村民每年增收近万元,让村民在种好田地的同时还能赚“外快”。

  当然,于强的目标不只是种植和初级加工,“我还计划着要延伸到花生油、花生米等深加工领域,申请注册商标,将花生产业做大做强。”于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