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遗体捐献: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和升华

沈阳晚报 2023年04月06日 17:02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每到清明节,我们都会向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之情。清明节前夕,在沈阳市菩遥山墓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缅怀纪念活动。被追思的对象和与会者非亲非故,但他们却赢得了每名与会者的尊敬和怀念。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遗体(器官)捐献者。

  医学院 对遗体捐献者充满敬意和感激

  “捐献给医学院的遗体主要用于解剖教学和标本制作。”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朱小兵说,学生上解剖课的“大体老师”都来自遗体捐献者。志愿者通过在市红十字会完成捐献手续,然后转交到学校。也有个别遗体捐献者会直接联系到学校,目前的遗体捐献数量可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让朱小兵印象最深的是一对老年夫妇。老先生曾是“两弹一星”工程的工作者,老伴也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夫妇二人先后去世,都办理了遗体捐献。“还有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一名6岁的外籍小孩去世后,父母为孩子办理了遗体捐献。”回忆起这件事,朱小兵仍感慨万分。“能舍得把这么小的孩子做遗体捐献,父母真的很伟大,他们的这个决定对于医学研究有很大帮助。”

  朱小兵说,中国医科大学建立了生命科学馆,里面存放了很多捐献者的人体标本。到生命科学馆参观的人,都会有一个默哀仪式,向这些遗体(器官)捐献者表达怀念和感谢。

  医学生 “无语之师”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遗体捐献者在医学界被尊称为“大体老师”,也叫“无语之师”。“他们静静躺在那里,在无声中却能教给我们很多知识。”谈起“大体老师”,中国医科大学106期麻醉学大三学生马敬然语气中充满崇敬,“对那些大体老师,我们不仅仅是尊重和敬畏,更重要的是感激。感激他们助力了一名名医学生走向技艺娴熟,感激他们支持了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马敬然说,解剖课是医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课。上解剖课时,不仅仅通过解剖了解人体的结构,更能从一个个曾是鲜活生命的身体上感悟到生命的另一层意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每位“大体老师”的身体上,都留着岁月的痕迹,无论生前他们经历了什么,但在生命终结之后,却用捐献遗体的方式给生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大体老师’身上,我们医学生体会到死亡并不是生命价值的终点,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的意义”。马敬然说,医学生在经过解剖“大体老师”的实习课之后,会对解剖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之后进行手术或者是别的技术操作更加有信心。将来作为一名医生,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也是对“大体老师”这种奉献精神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让这些遗体捐献者的生命得到了另一种延续。

  捐遗者家属 父亲的决定让我领悟到生命更多的意义

  “我的生命虽然终结了,但是这个世界还在继续。我希望我的遗体(器官)能以另一种方式,为活着的人带去价值。”王女士(化名)在谈到父亲决定捐赠遗体时对自己说的话,还感慨万分。

  王女士说,今年一月,患癌症10年的父亲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脏器功能衰竭不幸离世。按照父亲生前的嘱托,王女士为父亲办理了遗体捐献。“当初我听到父亲要办理遗体捐献时,我是接受不了的。一方面从感情上觉得舍不得,另一方面担心别人说自己不愿花钱给父亲买墓地。”王女士说,自己在外地工作,平时不在父亲身边。父亲特意让她赶回沈阳办理遗体捐赠相关手续。王先生10年前患了癌症,一直与癌症作斗争,去世前还接受了国产癌症治疗靶向药的临床试用。王先生表示,希望自己去世后通过遗体捐献的方式,能为这方面的工作做一点贡献。在弥留之际,王先生还特意叮嘱女儿要办理遗体捐赠。

  “父亲说,如果自己的角膜等器官别人能用得上,也是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延续。”父亲去世后,王女士作为法定继承人,在和家人沟通后,在遗体捐献手续上签了字,为父亲完成了遗愿。沈阳市红十字会为王先生这样遗体捐赠的志愿者,在菩遥山公墓建立了纪念碑。“看到纪念碑上有父亲的名字,而且每年清明节红十字会都会组织医学生在公墓举行纪念活动,感到了父亲的生命有了更伟大的意义。”王女士为父亲的决定感到欣慰和自豪。

  捐遗者 我就是要想回报社会

  万玉廷老人是一位盲人,居住在沈北新区清水台街道。2021年,他拿到了一个特殊的证书——器官捐献志愿者证书,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我最早知道器官捐献大概是在十几年前,那会儿还是在广播里听到的。”万大爷说,自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做个捐献器官志愿者。在街道、社区及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万大爷申请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过程特别顺利,拿到证书的那一刻,他很激动,他说他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得偿所愿。

  万大爷申请的不仅仅是器官捐献,还有遗体捐献,即离世后将遗体全部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谈到促使他产生器官捐献想法的原因时,万大爷说:“我是残疾人,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爱与照顾。遗体捐献不仅文明环保,还能为国家的医疗事业做些贡献,我想以此来感谢全社会对我的照顾与帮助。”

  市红十字会 遗体捐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沈阳市红十字会主要负责遗体捐献工作。负责此项工作的曹诗昆介绍,除了2020年和2022年受疫情影响外,从2018年开始,沈阳市遗体捐献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些捐献的遗体主要用于医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在影响遗体捐献的主要障碍是观念问题,但越来越多的人对遗体捐献有了更积极的认识。

  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孟丽君表示,遗体(器官)捐献是一项有利于医学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事业。正是因为有了遗体(器官)捐献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善举,医学院校的师生们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使医学科研和教学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这些捐献者们不仅是医学生的老师,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他们用自己的大爱传递着生命的接力棒,让生命变得更崇高,也更有意义。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刘东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