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81.74岁
11月18日,沈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十四五”时期,沈阳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74岁,累计为362.23万名参保职工报销门诊费用54.76亿元,切实减轻了参保人员的门诊就医负担。
打造智慧便民医疗
实现足不出户就医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沈阳市民健康福祉持续升级,医疗保障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沈阳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74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7.45/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2.05‰,居民健康主要指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位于东北三省前列。沈阳聚焦“一老一小”核心需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开设了老年医学科,283家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建成“2+15”标准化妇幼保健示范门诊,在全省率先免费开展新生儿45种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筛查率达99.8%。
打造智慧“120”生命急救体系,建成数字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双调度系统自动切换模式,实现院前医疗急救费现场、家中移动端、服务窗口三种方式实时报销。实现“急诊前移,上车即入院”。
40家互联网医院上线运行,智慧医疗便民成效显著。提供在线问诊、智能问药服务102万人次,处方流转、送药上门覆盖全市90%以上社区,让群众“足不出户看医生”。在全省率先开发“盛情护理”服务平台,入驻机构197家、专业护士3410名,提供6大类49项全场景护理服务,破解居家护理难题。“一次挂号管三天”“免陪照护试点服务”等便民举措,群众就医体验持续改善。15家医疗机构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让沈阳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
异地就医结算率达到98.05%
沈阳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是沈阳市医疗保障事业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成果丰硕的五年。
截至“十四五”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86.6万人,比“十三五”增长6个百分点,制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作用充分彰显。“十四五”期间累计为362.23万名参保职工报销门诊费用54.76亿元,切实减轻了参保人员的门诊就医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异地就医结算实现新突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住院费用扩展到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费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备案流程持续简化。“十四五”期间,全市作为参保地,累计为参保人员提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2482.33万人次,作为就医地,服务外来就医人员结算3306.03万人次,异地住院直接结算笔数同比增长9倍,直接结算率达到98.05%。群众异地就医“跑腿垫资”成为历史。
不仅如此,沈阳市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自2024年1月1日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7月,全市609家医疗机构、3023家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服务网络,医疗机构门诊医保结算872.84万人次,待遇支付16.65亿元。累计71.1万人次使用共济资金1.52亿元,其中1.518亿元用于支付亲属医疗费用。
本报记者 张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