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聚智沈城 共筑振兴——二〇二五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暨“百智百企”沈阳行活动侧记

沈阳发布 2025年10月27日 14:09


  秋日的沈阳,激荡着滚烫的人才热潮。10月26日,2025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暨“百智百企”沈阳行活动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开幕。展馆内,电子屏上滚动的岗位需求,正在具象化地展示着“聚全球英才、创振兴未来”的大会主题。往来穿梭的求职者、热情答疑的企业招聘官、忙碌服务的志愿者……一幅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在这片承载着工业记忆的热土上徐徐展开。

大会升级

从“引才”到“融智”的多维突破

  “今年我们立足沈阳都市圈带动辐射作用,特别设计了‘1+1+3+3’系列活动,就是要让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拧成一股绳。”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三处处长邓喆介绍,此次大会不仅汇聚了百余名海外专家学者、百余家重点外资企业负责人,还通过3场国际人才交流活动搭建了“以赛引才、以研聚智”的通道,3场经贸洽谈活动促成优质项目对接,让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领域的人才资源,精准匹配沈阳重点产业的需求。

  这样的“精准”特征,在大会数据中可见一斑。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毕业生部王楠介绍,大会开幕当天入场求职人数达38653人,4020家用人单位共收到9.8万份简历,至招聘会结束,已达成就业意向突破1.1万人次。更值得关注的是岗位结构的“新”——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未来产业岗位达4.9万个,占比近六成;新产业、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岗位1.1万个,同比增长30%;AI视频剪辑师等新职业和4D数据标注AI师等新型技术岗位,为求职者开辟了创新创业的新赛道。

 10月26日,2025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暨“百智百企”沈阳行活动现场。
10月26日,2025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暨“百智百企”沈阳行活动现场。

  为了让人才与岗位“高效牵手”,大会还创新设置了“新业态菁英孵化营”,现场提供就业分析与职业指导“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的模式,让无法到场的求职者通过“直播带岗”了解企业需求。“我们不仅要把人才‘请进来’,更要让他们‘留得下、用得好’。”邓喆说,这场大会既是沈阳引才聚智的“金字招牌”,更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的“引擎”。

企业筑巢

硬产业里的“引才诚意”

  “麻烦您把简历留下,我们研发岗位正好需要机械材料专业的人才!”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林薇一边接过求职者的简历,一边快速标注重点。她告诉记者,截至上午11时,已收到100余份简历。企业此次带来的七大类岗位,涵盖技术研发、企业运营、质量管控等领域,涉及机械、材料、管理等多个专业,“这两年从人才大会招进来的人才,不少已经成长为公司研发、设计岗位的骨干,为企业技术突破和经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远处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前,同样挤满了咨询的求职者。“我们这次带来了40余个岗位,主要招收机械、电气、软件专业的人才。”招聘经理杨琦手里的登记表已记满了求职者信息,他笑着说,大会组织得特别好,参展企业多,聚集了大量优质求职者,“今天咨询和登记的求职者综合素质都很高,不少人才对工业机器人技术有深入研究,我们已经初步筛选出多位意向候选人,收获远超预期。”

  像沈鼓、新松这样的企业,正是沈阳引才的“主力军”。此次大会上,东北“三省一区”的重点企业共发布月薪万元以上岗位6500余个,平均岗位月薪达7650元,用“真金白银”展现出“投资于人”的诚意。而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9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更让这些岗位有了“成长的土壤”——人才在这里不仅能拿到优厚待遇,更能参与国家级项目,实现职业理想。

人才奔赴

与城市共赴“振兴之约”

  “我家就是沈阳的,读完研究生就想回来,为家乡振兴出份力!”辽宁科技大学研三学生张特冰告诉记者,自己学的专业,正好匹配工程师的岗位需求,“大会区域划分特别清晰,我根据指引牌很快就找到了目标企业,省了不少时间。”

  来自河南的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王永辉,也把就业目标锁定在了沈阳。“我在沈阳读了几年书,看着这座城市越来越有活力,就想留下来。”他已投出3份简历,“希望今天在这里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两位学生的选择,正是沈阳吸引力的缩影。如今的沈阳,不仅有“兴沈英才计划”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更有丰富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以及“吃住行游购娱”的多元消费场景。从诞生新中国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的“工业重镇”,到如今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创新之城”,沈阳正用“硬产业+软环境”的双重优势,让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与城市共成长。

  傍晚时分,大会涌动的人潮渐渐平歇。中国工业博物馆外,秋日的余晖洒在展板的“聚全球英才、创振兴未来”几个大字上,温暖而有力量。这场人才盛会,见证着人才与城市的“彼此成就”——4020家企业释放的8.4万个岗位,是沈阳全面振兴的“底气”;9.8万份简历背后的期待,是人才对城市未来的“信心”。从海外专家到本地学子,从“大国重器”企业到新兴产业赛道,2025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向全球英才发出最炽热的“振兴邀约”,在这片机遇涌动的热土上,书写沈阳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沈报全媒体记者:梁馨月

  摄影:安呈浩、李浩、孔德威

  视频:贺天榆 曹钰 钟俊东 李千惠 张羽佳

  编辑:赫明

  责任编辑:肖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