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种业“中国芯”——专访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长成
辽宁沈阳沈北新区的玉米试验田里,徐长成和他的博士团队正一起查看新品种玉米的育种情况。阳光下,这位新任种业掌门人浓浓的书卷气与田埂上沉甸甸的穗粒交织成一幅别样风景。
“这是我们公司培育的种子,我们创制选育的都是当前阶段全新的、很优秀的品种。”徐长成说。
试验田旁不远处就是公司的办公楼,徐长成指向其中一层说,“公司的科研部门就在那里,那里也是公司的未来。”
创新,成就关键突破
提起辽宁东亚种业,就不能不说东单1331玉米种子。农民们把这个种子戏称为“懒汉玉米”,因为它具有抗旱、抗倒、抗病、抗虫、耐涝、耐高温等等众多特点,种在地里农民省心还高产。
农民省心背后,需要多少科研人员的付出?据徐长成介绍,一个玉米品种培育需经历自交系选育、杂交种培育、田间制种及种子加工等多个环节,总周期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
2018年辽宁大旱时,一般品种亩产仅500多斤,而东单1331能达到1300多斤;2019年辽宁遭遇双台风内涝,其根系被水泡两个多月仍青枝绿叶。东单1331在全国多地打破了玉米单产纪录,并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连续多年入选全国玉米推广面积前十。
徐长成用“科技创新”四个字概括了东单1331成功的关键。“在种质资源方面,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多血缘聚合的杂种优势模式;在育种技术方面,我们聚合了更多更优良的抗性基因,能够经受各种不良环境的考验”。
目前,辽宁东亚种业拥有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东北主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科研经费的投入每年都在增长。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单位、辽宁省唯一的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好品种、好种子是东亚种业的核心产品,也是对老百姓及下游产业链的承诺。东亚种业的创新活动、科研活动始终围绕研发好品种、生产好种子进行。
在“十四五”规划2030重大专项中,“生物育种”领域国家启动了7个项目,东亚种业参与了其中的6个;“种源攻关”领域国家启动了2个项目,公司都进行了参与。
“辽宁东亚种业累计在研、在建国家级研发课题8项、省级研发项目5项。”说到这些科研项目,徐长成底气十足。东亚种业的实践是辽宁农业科技“藏粮于技”的典范。东亚种业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单位、辽宁省唯一的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玉米品种各省累计审定数量全国领先。
坚守,保障行稳致远
梳理徐长成的成功经历不难发现,他给自己选了一条难走的路:8年的理工科求学经历,使他在互联网和科技类的跨境并购基金领域发展顺利,却在学成回国后,选择了种子行业,做起了“种二代”。
“是不是父辈打好了‘江山’,之后的路会好走一些?”面对中国新闻网的提问,徐长成摇了摇头。
种业的难度大,风险高。受限于自然规律,在制种时候有生产风险,如授粉期高温导致大幅减产,还有异常气候和特殊病虫害的变化都会影响产品表现的稳定性。
徐长成是个不服输、不怕苦的人。他回忆称,有一次在去甘肃制种基地出差时,住在村子的铁皮房里,“晚上房子被大风吹得咣咣响,与老鼠‘同睡’木板床。但这都不算事,毕竟十几年前老一辈种业人下基层的时候,连生活供水都有问题”。
“我的父辈深耕种子行业几十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新一代种业人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在新科技的影响下,一定要有新突破。”徐长成指着实验室里各种仪器说,研发新一代种子需要七年(代)稳定+N年内部试验+三年国家审定流程,投入大且不一定成功。但我认准的事就要做下去,而且要做好。
“现在研究医药的科学家很多,但研究种子的人却很少。在引进上,我认为‘少而精’更重要。个位数真正能落地的专家,比拼群体人数的团队更高效,他们能直接推动加工自动化、育种智能化。”徐长成说。
种业需要的是能扎根田间、对接实验室、懂农民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辽宁东亚种业要做的就是搭建“信任平台”。
在徐长成的带领下,辽宁东亚种业成为中国种子行业AAA级信用企业、农业农村部首批32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之一。自2003年中国种子行业首次排名至今,东亚种业在全部七届认定中均位列前十。

责任,守好“中国饭碗”
种子被称为粮食的“芯片”,农以种为先,种子关系到14亿多人的“口粮”。徐长成感动于父辈的坚守,更希望通过年轻一代的努力,让中国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徐长成认为,要想做好种业,最重要的文化内核应该是责任感。做好种业关乎民族和国家,这是一份崇高的事业。
“现在世界并不平静,粮食和能源是各经济体的命脉。种子好一点,粮食产量就能高一点。粮食多一点,或许极端情况下能多救活许多人”徐长成坚定地说。
中国是世界上粮食进口大国,粮食安全仍然存在危机。徐长成认为,种业还没有做得足够好,做得还远远不够。
“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儿,总要有人去做。”徐长成说,“这是新一代种业人的责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