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解百年铁钩难题 造十年技术“安全眼”

中新网辽宁 2025年08月17日 11:11


  ——专访沈阳奇辉机器人应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文奇

  2015年之前,在铁路编组站里,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地出现: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列列钢铁巨龙缓缓驶过驼峰,一名调车连接员紧盯着移动的车厢,精准地把握时机,俯身将手中的提钩杆伸入两节车厢之间,挑开沉重的詹氏车钩锁舌。

  这个场景,是铁路行业传承了上百年的高危作业。自1868年詹氏车钩发明以来,火车的连接实现了自动化,但解开它,却始终依赖着最原始和危险的人工作业。每一次提钩,都是一次在移动的钢铁与冰冷铁轨间的冒险,是名副其实的“生死一瞬”。针对这个铁路行业存在已久的高危作业环节,辽宁企业家侯文奇和他的团队,用近十年的时间,研发了一套自动摘钩机器人系统。

  发轫于孤勇,向未知攻坚

  这项技术的意义远超商业范畴,它首先是一项关乎生命尊严的创新。侯文奇说:“我们不是在做产品升级,而是在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作业风险。”他研发的铁路自动摘钩机器人,意味着未来铁路工人可以站在安全线外,安全地完成过去那个充满危险的动作。

  故事始于2015年,当广铁集团提出这个需求时,侯文奇的团队经过评估,得出的结论是成功率不足百分之十。此前,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曾尝试攻克,但最终都不了了之。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侯文奇展现了一位东北企业家的执拗与担当。他说:“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不做得出来是能力问题。”

  2016年,他成立了沈阳奇辉机器人公司,唯一使命就是攻克这个难题。他没有寻求融资,而是用自己第一个创业公司并购重组后获得的资金,拿出了1000万元作为启动研发的底线。研发过程持续了近十年,团队面对的是实验室里永远无法模拟的复杂现场,千差万别的车型钩型、时快时慢的行车速度以及雨雪冰霜的恶劣天气交织在一起,让机器视觉识别和精准机械操作变得异常艰难。

  落脚于守护,为实业护航

  转机出现在2024年9月,在国铁集团组织的现场演示会上,当机器人精准、稳定地完成一次次自动摘钩时,一位领导感慨地说:“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时代意义的大事。”那一刻,侯文奇和团队近十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行业最高级别的认可。截至目前,该系统的作业成功率已稳定在90%以上。回顾这段历程,他将成功归因为两个字——坚持,这是他创业近三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信条。

  一项核心技术的突破,为企业打开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如今,奇辉的自动摘钩机器人不仅在铁路编组站投入使用,更凭借其在“高危、高恶劣环境、高劳动强度”场景下的替代能力,成功将应用拓展至火力发电厂和钢厂的物料运输线。在国际舞台上,这项源自中国的创新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零下五十度的极寒订单,是对这项技术可靠性的极致考验与信任。

  立足于本心,向未来求索

  谈及未来,侯文奇的目标清晰而坚定。他表示:“公司将继续秉持专精特新的路线,要用一生把一米宽的事,掘进一万米深。”他将继续围绕铁路、电厂、钢厂等熟悉的行业,深入挖掘那些可以用机器人替代人来解决痛点的环节。目前,公司已拥有41项相关专利,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

  从90年代初“下海”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到如今解决工业难题的企业家,侯文奇的身上烙印着一代创业者的鲜明特质。他的成功,源于东北工业基因里的那股闯劲,以及他朴素而深刻的经营哲学。他坚信“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认为企业的根本价值在于为客户解决真实的痛点,为社会创造切实的贡献。这种融合了工程师的精密、企业家的坚韧与人文关怀的精神,是他带领团队穿越风雨,最终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的核心力量。(完)

  文 杨茜茜;摄像 韩浩天 刘禹辰;剪辑 韩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