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治沙新成果 打造都江堰东北分堰
在辽西北的彰武县,柳河——这条素有“北方小黄河”之称的桀骜之流,正经历一场系统重塑。从古老的都江堰治水方略中汲取智慧,于2020年启动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工程,探索“以水含沙”新模式。
柳河是辽河中下游右侧的一条多泥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库仑旗,流经科尔沁沙地,蜿蜒200多公里,流入彰武,注入辽河。“多年平均含沙量32.7千克每立米,多年平均输沙量996万吨,全国河流含沙量排名第二,号称‘小黄河’。”彰武水文站站长李东奎介绍,柳河流经彰武,在这片大地上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灌溉的作用,还带着泥沙流入辽河,给辽河的治理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每逢汛期,水裹挟着泥沙咆哮而下,导致河床不断淤高,已形成水面高于彰武县城近2米的“地上悬河”,不稳定的沙性土壤河床容易发生溃岸现象。而枯水期的柳河则呈现另一番景象,河床裸露,沙浪滚滚,又成为了肆虐风沙的策源地,甚至威胁着辽宁中部城市群。

“河水兑地真吓人呀,几百垧地,说没就没了。”92岁的吴桂香老人回忆她少年时目睹的场景,至今仍心有余悸。
2017年受台风“海棠”影响,柳河发生了1994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过程。“眼睁睁看着河水淹没河滩,玉米地瞬间泡了汤。”杜春财回忆起当时场景,频频叹息。
实施柳河流域彰武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是彰武构建“两线一面”治沙格局的战略需要。一是通过实施堤防、护岸工程建设,强化防洪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减少河水中的泥沙含量。二是通过实施土地整理(水田湿地)工程建设扩充湿地面积,彰显生态效应,增加农民收益。
河道治理项目。一是防洪工程:新建护岸102.3公里、新建右岸堤防2.76公里、河道整理67.35公里;二是非防洪工程:新建连接路27.31公里、河岸防护8.13公里、新建生物防护工程16段392.43公顷;三是对柳河彰武县城区段约6.3公里重点实施生态治理。该工程(一期)上游始于五峰镇山后巴屯,下游止于长深高速公路桥上游高地,治理河道长度约6.3公里,涉及总占地256公顷,于2023年11月18日全面开工建设,主体工程建设已于2024年10月末全部完工。

土地整理(水田湿地)项目。一是在彰武北部乡镇选出沙化比较严重的土地约5万亩,实施旱田改水田,意在以水含沙求得水田湿地效应;二是通过规划建设地埋给水管渠,实施引水入田,以水保障至少约5万亩水田的用水需求。该工程(一期)位于大冷镇上三家子村和满堂红镇蘑菇沟村,于2021年3月1日开工、5月15日通水泡田,完成沙化土地改水田1.14万亩。该工程(二期)位于大冷镇程沟村和木头营子村,于2022年12月15日开工、2023年4月28日完工,完成沙化土地改水田0.64万亩。
“都江堰古老的治水理念在我们这里得到了创新应用。”韩丽霞讲。
都江堰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柳河治理深谙其妙,并创新方式与彰武实际相结合,设计防洪工程、非防洪工程。
防洪工程上,针对6.3公里城区河段,通过新建护岸、堤防工程、河道整理等,确保城区防洪安全全面达到规划50年一遇防洪标准,农村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为沿岸村庄、耕地、林地等筑起坚实的生命线。
非防洪工程的设计颇见巧思。在左岸滩区打造的三块湿地,形成“水下森林”涵养水源、滋养生灵。沿河两岸,乔木挺立,灌木丛生,共同编织起多层次的生态网络,显著提升了河道的自净与涵养能力。亲水栈道、市民广场、足球场等设施点缀其间,一条占地97公顷的滨水景观带逐渐成型。
同样用“鱼嘴”来“调控水量”——丰水期时,超量河水通过引水口流过合上鱼嘴,使洪水从主河槽流;枯水期时,窄深式水口又能确保湿地水源不断,泥沙则被牢牢锁在主河道内。
灌溉能力更为惊艳。在彰武北部乡镇选出沙化比较严重的土地实施水田湿地,使沙化土地有效改良,并通过“夏秋季水面覆盖、春冬季留茬固沙”的模式,显著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实现“以水含沙”。

“将防洪工程、治沙之策、景观提升、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等多重目标融汇贯通,柳河的治理,就是我们彰武人心目中的‘都江堰’工程。”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庄文新说。
在大冷镇水田湿地的稻田里,沙地水稻正奋力拔节。
今春,这片田野中,土壤积累的营养耕层已经从5年前的极度稀薄,达到了35厘米。2024年,这片农田的最高亩产近1400斤,实现了近千户村民户均增收1.8万元(含务工收入)。曾经是风沙弥漫的沙窝子,已经变成新的米粮仓。沙退了,鸟来了,人笑了。
改变的不止在田野,还有生活场景的诗意回归。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长廊,已成为彰武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前河边光秃秃的,风沙大,谁愿意来?现在有水有树有花,晚饭后全家来散步,心里头别提多舒坦了。”家住柳河岸边的房希志,道出了无数彰武人的心声。这条河,重新流进了人们的生活,也流进了他们的心里,实实在在提升了沿岸居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