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气层”治沙 让“绿色长城”迎风而建
“咱们这片樟松林的种植,是依靠气象部门的风沙数据来规划的。正好堵住风口!所以种树治沙不是埋头干,也要看天、看风。”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乡樟子松防风固沙林的一处观景台上,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荒漠化防治研究室主任张日升 细致地向记者讲述眼前的樟子松林是如何科学地建设的。在7月14日到18日的“‘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 活动期间的阜新市防沙治沙行程中,中新社记者有机会实地了解如何从“大气层”治沙的故事。

章古台樟子松防风固沙林。 张奥光摄
两年间造林33万亩,建起一条322公里的林网、路网、水网、电网“四网合一”的锁边林草带。植被覆盖率低于60%的沙化林草地减少了20万亩。记者看着眼前一眼望不到头的森林,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遍地黄沙,而这森林“含科量”极高。每一棵树的种植、每一亩防风林的建设都离不开科学规划。
“通过天气预报预警和大风监测等,可以决定在哪儿种树、什么时候种树,气象部门通过实时监测风沙活动和沙地变化,为防风林带布局、植被恢复计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在彰武县阿尔乡等重点区域,沙尘源地识别、沙尘路径预报等服务产品,帮助当地政府提前采取防护措施,减少风沙危害。”张日升对气象部门的工作十分肯定。

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欧李山观景台风景如画。卜钰摄
2023年,辽宁省阜新市气象局与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建阜新市防沙治沙气象服务中心,阜新市气象局也从提供防沙服务,变身为治沙先锋。该局在不同点位建设11套自动气象观测站,加密土壤、水分和沙尘观测设备,并定期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监测,为防沙治沙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气象数据。针对水源涵养区、防风治沙区和资源开发区,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

阜新市气象局局长于树君向记者讲述阜新市气象站分布情况。张奥光摄
在一张阜新市地图前,阜新市气象局局长于树君指着多个乡镇告诉记者,气象部门发布的沙尘预警会及时精准传送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后,相关部门在预警区域加密巡查,加固防风固沙装置、防止风蚀沙埋 。“这种机制不仅提升了应对突发性沙尘灾害的能力,更将气象科技深度融入长期的生态修复和生产活动中,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的有效转变。”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让生态更美好,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让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阜新市所打造的防沙林,不仅防沙、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 ,还兼具经济价值。在彰武县,林业经济、林下经济已逐步成为规模。
“我们正在将生态建设成果反哺生态旅游和林果药、沙地中草药经济。在这其中,气象作用非常关键,“两林”经济种什么、怎么种,需要结合气候,土壤等各方面情况,也要做好防灾避灾。”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生态恢复部负责人李全向记者讲述当地经济规划的同时,再次提及气象部门的价值。
“下一步我们沙地所这片樟子松林要加树种,建设混交林地,同时考虑经济价值,发展林下经济。气象数据与林业经济融合后,我们发现咱们的樟子松成熟龄较国外大幅提前,这能决定种树怎么经营,比如提前压低采伐年限。”张日升在谈到科技成果向经济发展转化时,非常开心的与记者进行分享他们的最新分析成果。而与之相似的防风林在彰武县还有许多,气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也笃定地告诉记者,通过他们的监测和服务,能够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将转化后的沙地变成聚宝盆,让防沙的树变成“摇钱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