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专家学者谈科学谋划辽宁“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一)

中新网辽宁 2025年07月16日 14:16

  中新网辽宁新闻7月16日电 (通讯员赵球 张超 荆雪)日前,辽宁省委“十五五”规划建议起草组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

  当前,高质量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亟需前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精准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辽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战略定位。这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确定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时注重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

  近日,围绕“科学谋划辽宁‘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邀请部分专家发表了观点和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十五五”时期是辽宁全面振兴的关键窗口期,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比较优势,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和开放合作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突破“卡脖子”技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沈阳、大连科创走廊建设,打造东北亚科技创新高地。二是深化绿色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低碳化改造,推动钢铁、石化等产业绿色升级;大力发展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培育冰雪经济、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三是扩大开放合作,融入双循环格局。依托自贸试验区、RCEP等平台,深化与日韩、东北亚经贸合作;提升港口物流枢纽功能,打造“一带一路”北向开放门户;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协同联动,吸引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辽宁。四是突出民生导向,夯实振兴基础。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吸引人才回流;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以民生改善凝聚振兴合力。辽宁需以全局视野谋划差异化路径,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提升维护国家五大战略安全的能力,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辽宁方案”。

  辽宁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李万军认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蓄势攻坚期,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前启后期,更是我国突破围堵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转折期。对辽宁来讲,我们正处于构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基本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面对国内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五五”时期,辽宁一定要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发展目标,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到2029年、2035年的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研究“十五五”的总体思路。

  一是要加快新发展格局,推动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二是要以产业结构优化为重点,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要以创新辽宁建设为抓手,实现动能转换,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四是要以推动沈阳大连“双核驱动”为抓手,完善区域发展新格局;五是要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建设新高地;六是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为辽宁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成鑫认为,加快辽宁“十五五”振兴发展,需要推动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发展。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国家实验室辽宁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教育要突出支撑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定位,“双一流”高校和学科要强化创新平台和成果产出,动态调整专业和培养方案。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改革,聚焦松绑、激励、容错等关键点。二是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以“打通”为关键,构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通道。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配置资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构建“一体两翼”新质生产力育成体系,完善双向揭榜机制,突破概念验证“最初一公里”和中试“最后一公里”的成果转化瓶颈。落实金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政策措施。三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规上企业研发“双清零”行动,解决研发投入少、人才短缺问题。政府通过联合基金、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引导和组织创新;搭建供需平台、培养技术经理人等方式强化服务。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机制有组织地推动产学研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以及央地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