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新锐观察】“馆院融合”爆火凸显公共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中新网辽宁 2025年05月08日 19:45

  中新网辽宁新闻5月8日电 题:“馆院融合”爆火凸显公共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作者 张钰雪

  累计接待游客19.02万人次、最高单日接待游客4.97万人次、超40%的外地游客占比......今年“五一”期间,辽宁省科学技术馆不再低调,以一连串惊艳的数据,掀起一股假日科普浪潮。

  这其中,“科普公益+院线放映”的跨界融合模式的成功探索,是辽宁省科技馆能够“五一”期间“赢麻”了的最主要原因。当全国最大科普银幕遇上全民观影热潮,一场关于科普场馆创新运营的生动实践正在辽沈大地铺展开来。

  不妨时间倒回至今年2月底,彼时的辽宁省科技馆上下正在为实现一则网友的“日常许愿”而奔忙。

  ——“3月能不能让(辽宁省)科技馆的IMAX GT屏放映一个月哪吒2”

  ——“努力协调一下!争取行!”

  在连续经历多个不分昼夜的准备工作后,辽宁省科技馆IMAX GT激光影厅于3月12日,正式启动商业院线放映,首部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近7层楼高的震撼画面和沉浸式音效,让596名观众直呼仿佛置身东海战场般过瘾。

  如果说《哪吒2》为辽宁省科技馆的跨界探索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那么《水饺皇后》《人生开门红》《雷霆特攻队》等影片的持续热映则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接住这拨流量,辽宁省科技馆持续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丰富观影体验。不仅推出“夜场公交”,还增设“免费寄存”“免费停车”等配套服务,尽最大努力延续热度。这些暖心举动也为其收获了“有温度的科技馆”的美誉。

  在笔者看来,将期待变为现实、将提质融入日常是辽宁省科技馆此番成功“破圈”的关键,“馆院融合”,不仅需要顺势而为得的智慧,更需要持续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初心。

  这一模式的成功,不仅在于硬件够硬,更在于机制创新。科技馆与万达院线的合作,打破了公益场馆与商业院线的壁垒;政府跨部门协同、快速响应的行政效能,则为“文旅+”注入加速度。这种融合的背后,是公共服务机制的悄然转变。

  数据显示,辽宁科技馆十年间累计接待1900万人次,从单一科普场馆转型为“全民科学中心”。由其牵头成立的辽宁省科技馆联盟,联动22家场馆、105个教育基地,构建起区域性科普生态网络。

  无独有偶,当前全国各地的科技馆都在进行着运行机制上的创新,且收效甚佳。比如,“五一”期间,江苏科技馆推出“古诗词里的创新密码”系列,挖掘古诗词的科学基因;福建省科技馆推出“科技传承·智趣未来”主题系列活动,打造一场融合非遗技艺与前沿科技的跨界盛宴;重庆科技馆推出“从石斧到AI,看劳动工具如何改变生活”线上科普活动,激发观众对未来劳动工具的奇思妙想。

  辽宁省科技馆的创新实践,以公益属性为根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仅重塑着公共服务的供给形态,以科技创新赋能发展,也开辟出文旅融合的增量空间。辽宁省科技馆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实至名归;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也将持续在路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