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

金融时报 2025年02月20日 14:21

  访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周海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考察慰问。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辽宁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辽宁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希望辽宁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辽宁省金融系统还有哪些积极作为?近日,《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以下简称“辽宁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周海。

  《金融时报》记者:能否介绍一下2024年辽宁省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周海: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攻坚之年。辽宁省金融系统围绕《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认真落实货币信贷政策,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全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24年末,辽宁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全年实际新增贷款实现同比多增;各项存款余额8.4万亿元,同比增长5.73%。2024年12月,金融机构一般贷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分别下降46个和38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请问辽宁省分行在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有哪些积极有效的举措?

  周海:辽宁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辽宁省分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撬动引领作用,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以2024年为例,在保持全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持续优化信贷结构,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比如,通过开展再贷款、再贴现效能提升行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特定领域贷款“增量、扩面、提质、降价”。2024年,投向制造业、高新技术、绿色低碳领域的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余额占比37%,同比提高2.63个百分点。

  再比如,我们抢先抓早、多方联动,推动新设工具加快落地显效。截至2024年末,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已实现落地,金融机构累计向160家企业和项目授信110亿元,发放贷款30亿元。同时,将碳减排支持工具可使用法人机构家数由3家扩充至5家。截至2024年末,累计向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271亿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452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1175万吨。累计运用新增PSL额度,支持银行向“三大工程”建设的38个项目发放贷款94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在加大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支持方面,辽宁省分行如何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

  周海:辽宁省分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锚定辽宁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助力辽宁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

  一是不断完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组织保障。例如,结合辽宁实际,先后出台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要点、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农业设施抵押融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支持。截至2024年末,已建立乡村振兴特色支行或网点超500个,累计提供贷款突破700亿元。

  二是做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围绕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示范省建设、辽宁特色农产品等重点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项目储备,提升服务质效。2024年末,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突破20亿元。

  三是强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例如,推动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施整体授信,探索推广农业设施物权、生物资产、林权等抵(质)押融资,深化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截至2024年末,共启动27个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2.16万个。

  《金融时报》记者: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特色金融方面,辽宁省分行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海:辽宁省分行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策体系先行、工作机制配套、激励措施保障”的思路,多渠道、多维度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入,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工作。联合省科技厅等部门举办“科技金融能力提升政策解读及服务推进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政策推进会”,制定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估办法,组织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金融服务进园区等专项行动,指导金融机构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2024年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贷款同比增长35.74%。

  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推动盘活碳排放权金融价值,创新开展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和“节水贷”业务,累计发放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3825万元,为“节水贷”项目授信9350万元。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04%,连续21个季度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辽宁省小微企业数量超九成,同时也是农业大省。围绕解决小微民营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辽宁省分行多措并举,开展“金融润苗兴商兴辽”等活动,推动建设“首贷中心”,完善金融服务民营经济、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小微民营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度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2024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3.5%,“首贷中心”实现省内14个地市全覆盖;涉农贷款突破7400亿元。

  加大对养老领域的金融支持。指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高质量发展养老产业金融、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截至2024年末,已建设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标准网点5500余个。

  积极发展数字金融。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赋能,省级地方征信平台“辽信通”全面上线启动,助力15.2万户企业融资2326亿元。深化大连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建设,数字人民币试点在智能合约、SIM卡硬钱包和二手房贷款等场景实现“零”的突破。

  此外,针对地区特色,强化冰雪经济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冰雪贷”“冰雪产业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助力培育辽宁特色产业。2024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冰雪产业贷款余额14亿元,支持冰雪场地建设、冰雪旅游服务等市场主体260余户。

  《金融时报》记者:近年来,辽宁金融改革化险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请问目前进展如何?

  周海:辽宁省分行认真履行职责,锚定维护辖区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目标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积极支持辽宁金融改革化险取得了新进展。一是全省农信系统整体改革顺利完成。67家农信机构完成整合,辽宁农商行成为全国首家以全省统一法人模式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二是城商行改革持续推进。辽沈银行吸收合并原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及其发起设立的3家村镇银行。当前,辽宁金融业工作重心从“有序释放、快速处置”转为“巩固成果、提质增效”阶段。

  《金融时报》记者:2025年还有哪些重点工作需要进一步开展?

  周海: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勉励辽宁,“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这让我们备受鼓舞。今年2月初,辽宁省委召开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动员大会,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2025年,辽宁省分行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和辽宁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金融支持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一是要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更好把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注重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要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有力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三是要引导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推动银行机构合理定价。四是扎实做好风险监测预警,分类推动辽宁省重点机构改革化险,依法依规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作者:本报记者 胡萍 编辑:韩胜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