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崇炜:聆师溯古 恒以向书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节选 胡崇炜作品


唐·太上隐者诗《答人》 胡崇炜作品
胡崇炜 1963年生,吉林大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获原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金奖、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展铜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正书展优秀奖、全国第三届楹联展银奖、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提名奖、全国首届草书大展三等奖、全国第九届书法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银奖、全军“华天杯”书法大赛金奖、全军“远太杯”书法大赛金奖、全军第三届书法展获奖。2000年被省文联、省书协授予“辽宁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称号。2012年入选中国书协首届全国“三名工程”(全国50位名家之一)。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全国书法展评委。
2023年12月13日,胡崇炜在位于沈阳市府大路的工作室就自己学书历程、艺术与人生经历、感悟接受我们专访。
谈到学习书法的缘起,胡崇炜说——
我出生于吉林省大安市叉干镇刘家围子村,在那儿成长到15岁,后来到安广镇大安二中读书,寄住在伯父家。我从小喜欢写字,上小学第一天,老师就拿着我写的字当范本,说我写得周正。现在想起来,应该是从小有了一些审美的原始基础。我父亲会写毛笔字,对我有一定影响,我们家兄弟四人,父亲写字这方面的基因,只有我继承了。
由于从小对写字的喜欢、爱好,“写字好”成了我人生最早的一个特长。我从小学开始直到中学“两好”——一个是“写字好”,一个是“作文好”。小时候我特别爱听收音机,我父亲有点文化,那时候在农村,我们家并不富裕,每年都靠母亲卖一头猪来解决家里的吃用花销。父亲挤出一些卖猪的钱买了一台收音机,他在家里的土墙上开了一个方洞,做成“音箱”把收音机放进去,一播放好像有立体声的感觉,我每天都听。由于经常听,我后来写作文的时候,一点不感觉费劲,每次考试,我作文成绩都不差。这“两好”,让我在学生时代多了一点自豪感。
再后来,看到父亲写毛笔字,我站在一旁十分喜欢,心生对父亲的钦佩。那时候提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生大多选择学理科,父亲对我说:你别写字了,你得考大学啊,将来好干点大事。我也知道父亲说的道理是对的,但我还是坚持悄悄地写……
从军行 书以用武
到了18岁,我参军了,每月有7元钱的津贴费,每月要拿出5元供在家的三个弟弟读书,余下的2元用于买墨买纸练字。我的一手好毛笔字在部队找到了用武之地——我会写毛笔字,一个连,就我一个人用毛笔往家里写信,用小楷写信,指导员知道了,说:我们部队来了这么个人物,太不容易了。从那以后,连队所有板报都由我来写,团里有需要写字的任务,也都找我,我出的板报在团里、在市里评奖时获奖。
我刚入伍时在吉林市,原沈阳军区工程兵舟桥部队,每天训练架桥,做土木建筑。那几年的经历,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精神,特别是身体素质得到锻炼,我现在的身体素质,还是借那时的力。1984年4月,原沈阳军区机关一个单位到工程兵部队选文书,因为我毛笔字写得好,就把我选调到沈阳来了。我到了沈阳才知道天地之广阔,才知道自己写的只是毛笔字,离真正的书法还有不小的距离。
得启蒙 精临柳体
我到沈阳之后,有一次写的字被一位书法家看到了,他通过朋友转告我说:这字,写得挺大胆,也挺好,但还不能算书法,一定告诉他,应该是还没有临古帖。我当时也挺苦恼,怎么办呢?按书法家说的:必须找个老师,从头写。正茫然间,有一天从部队出来,太原北街有个沈阳市108中学,校门口写着“书法班招生”,正在上课。 我就进去了,我是个非常腼腆的人,因为求学心切,非常大胆地进去了。王玉斌老师,她是育才中学老师,业余时间在书法班上课。我说:老师,我没交学费,先听一堂行不行。王老师和蔼地说:好啊,你到后边找个座儿听吧。教室坐得特别满,我就挤到后边坐着听了一堂课。下课了王老师说:今天的课是最后一堂,你要是想学,到我那去,还有个小班。这是我上的第一堂书法课。
我每次提到书法老师的时候,第一位就是王玉斌老师,她是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我的第二位书法老师是军旅书法家朱寿友先生,他后来调到南京了。第三位是聂成文老师。我的学书之路,真正领着我,正儿八经教我的,就这三位老师。如果按阶段说,王玉斌老师领我入门,朱寿友老师带我深入临帖,聂成文老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带我学习与创作直到今天。
我到了王玉斌老师的班上,第一个字还没写完,王老师就叫住我:你这用笔不对,还没有笔法。我说:什么是笔法。她说:我来教你。然后就手把手一招一式教我写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一笔一画写,写了一年多,一本帖就学得差不多了,每天都写到很晚,老师教完,我自己苦练,说差不多其实就是入门了。
1985年秋天,董文老师那时在沈阳师范大学,当时叫沈阳师范学院,他在那是教授,董老师组织办了一个辽宁书法高级班,高级班学员得有一定基础,我那时学书法刚刚起步。我是硬着头皮去的,我大着胆子报了名。开班的时候,我见到了沈延毅先生,沈老在开班仪式上讲话,我第一次聆听了大师级的人物在台上讲话,领略了大家的风范。辽沈地区有名的书法前辈悉数到场,后来陆续来讲课的有李仲元、徐炽、冯月庵等先生。我那时是战士,能听到这么高级的课,觉得很不容易。李仲元老师当年讲课时说:有多好的楷书,就有多好的行草。一句话,我一直没忘,直到今天每每想起还是觉得他说的十分有道理。
遍临帖 七年不辍
从我工作的军区大院3号门出来,马路对面是八一剧场,朱寿友老师就在那个院里住,经书友李泓晖引见,我去看望朱老师,朱老师一看我的字就说:写得刚劲有力。实际我写得比较生硬,老师很讲究方法,夸我两句。从这天起朱老师就开始领我广泛临帖,我几乎每个星期都抱一抱所临的字给朱老师看,朱老师不厌其烦,每次都认真地给我看,以后六七年,我一直跟朱老师学临帖,从唐代的楷书、行书、到三国两晋的章草、魏碑,朱老师几乎都让我临一遍,临完了让他看,不对的,他马上现场给我示范,调整改进。
1991年,朱寿友老师调到南京去了,年底他从南京回沈阳探亲,赶上过春节,他说:小胡啊,我去看沈老(沈延毅),你去吗?我说:好啊,那太好了!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沈老,怎么说呢——见到沈老的第一感觉是须仰视,沈老1米9多的个头,老人家进门头几乎顶到上门框,进门时得哈腰。朱老师把我介绍给沈老,说:这是我们年轻的书法家小胡,沈老点点头,礼节性地竖一下左手拇指。那年沈老已年近90,眼镜片厚得跟玻璃瓶底似的,刚进门时还闹出一个小笑话,朱老师怕沈老忘记自己就说:沈老啊,我是朱寿友啊。沈老回答说:你呀,你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啊。幽默的回答逗乐了在屋里的所有人。那种大文人的气象,说话像洪钟一样,原来我不理解声若洪钟这个词,见到沈老我明白了,一说话瓮声瓮气的,感觉有一种古韵。老爷子坐到写字台前,跟大家谈天说地,全是学问,其学识之渊博令全场的人无不敬佩。朱寿友老师有个很好的习惯,走哪都带一个相机,临告别时互相照相,大家都争相与沈老照相,我有幸也跟沈老照了一张合影。过完年后,初七上班我收到了朱寿友老师转给我一幅沈老为我题的字,我当时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沈老给我写的是:“谦受益”。这幅字成了我日后的座右铭。这些年回顾起来,经历困境也好,走得平坦也好,就是时时刻刻保持谦虚谨慎这一条,我在实践中深深地理解了沈老为我题这三个字的深刻含义,“谦受益”三个字使我受益终身。治学为艺要谦虚,真学就得真谦虚,有了成绩不飘忽,有了失败不气馁。在学习中永不满足,不断进取,做人做事要谦虚,要善待每一个人,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做平常人,当普通一员谨慎工作,当领导干部能平易近人。
再拜师 聂门立雪
我认识聂成文老师是1991年冬,我的战友李泓晖,现在在吉林松原党校工作,当兵时我俩都在司令部大楼工作,有一天他说领我去见聂成文老师。我当然高兴,于是便拿着自己写的字和他一起去沈阳北陵附近沙河子小区聂老师家。我们去的时候雪下得不大,等到聂老师家时雪就开始大了,那天不巧聂老师回来很晚,我们去的时候是晚间八点多,等到差不多半夜十一点聂老师才回来,聂老师回来看见我们在门口,说:快快快,赶紧进屋。进屋缓了好一会儿,聂老师给我们俩看了字,挑了一些毛病,又十分和蔼地教我如何改正,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聂老师并受到了老师的认真指教。从聂老师家出来,我们俩踏着大雪步行返回,那时候无轨电车晚上九点就收车了,我俩硬从沙河子走回军区大院,路程约有五公里。那以后,聂先生家,我就成了常客,经常去请教。
我认识聂老师的第二年,1992年辽宁承办全国第五届书法展,我当时写的是章草鲁迅诗八首,由于每天一写都到下半夜,又困又乏,写到中间写错了一行,我顺手一挥就勾去了,在旁边又写一行正确的,就是这个自己并不看好的作品,被老师和评委看好,荣获了“全国奖”。此后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拼国展的路上,每一次展览我都投稿,每一次展览都一抱抱扛着作品到聂老师家去请他看、请他挑。每次我至少拿三五十张,多的时候百十张,聂老师有的时候挑不出好的,看一张不好,看一张不好,都看困了。后来等拼到展览最后要截稿了便进入了创作状态,看一张好一张,老师精神了。有的时候他问我:这个舍得不?他的这个“舍得不”,就是寓意这个很好,是老师对我作品肯定的特殊用语,他这个“舍得不”,在指导我的过程当中至少说了有五六次,凡是他说这话的作品,投稿至少是入展,好一点都得奖。
2002年,我从部队转业到省书协工作,成为一名专业的书法工作者。从业余作者到驻会的专职干部,除了为广大书法家服务,余下的时间每天都练字,有一天,我正在临魏碑《张猛龙碑》时,聂老师说:停、停,刚才那不对……然后他拿起笔来给我示范,他说:“魏碑的写法要特别注重行笔,要凝聚力量入木三分”,一句话点拨,让我一下子就通了窍,我懂了,我再去带我的学生……直到现在,辽宁书法的赓续发展就是这样师傅带徒弟,一辈带一辈。有时我在想,我们这代人很幸运,六十多岁了还有老师指导。现在,如果我要出版个小册子,我都是拿几百张作品让聂老师挑,挑到最后,照完相了,我还不放心,还得请他再看一遍,这样我才能放心地去印刷。读聂老师的文集我发现,聂先生的理论没有套话和废话,他就是想起来啥说啥,结果,就是在没有方圆当中没有规矩当中立了规矩 ,如果读懂他的文章,也就知道啥是书法了。记得当年《聂成文文集》出版时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离方遁圆、穷形尽相》,这篇文章后来还获了辽宁文艺评论奖。
我走进辽宁书协的这20多年,几乎也是一直在拼国展的路上,在拼搏的过程当中我体会到,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是拼搏,最有滋味的味道是苦滋味。在艰苦的环境当中历练自己不服输,有首歌叫《爱拼才会赢》,我挺喜欢。多吃苦是最好的经历,有一个战友曾跟我讲,他说:世上滋味千万种,回过头来看,最能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苦滋味,因为苦滋味你尝过之后,能回味终生。
悟书道 道法自然
2009年4月,我当了辽宁省书协秘书长,刚上任有人劝我要踢头三脚,烧三把火。我对这些所谓的建议没往心里去。我认为辽宁书法已经有那么多的成功做法,都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方法,我还踢什么头三脚,把好传统发扬下去就是我的工作理念。如果说我对工作有什么想法,我就觉得在继承书协好传统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好的秩序,没有一个好的秩序是很难把事情做好的,要想把一个省的书法搞好,首要是继承学传统抓临帖。聂先生最初把辽宁带成一个书法大省,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学传统、抓临帖,大家按照这个思路一直走到今天,也必将走向未来。辽宁书法发展到今天,就是大家和谐,这个和谐的环境靠什么?靠大家互相容纳、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我们能搞好团结是因为我们把团结的概念搞清楚了。有人说能团结是本事,会团结是智慧,真团结是境界,我觉得这话说得很有水平。我们辽宁书法这些年,走过来很不容易,成功在哪?就是我们搞清了在书法发展当中怎么样维护书法发展的外部环境,就是团结的环境、和谐的环境、互相尊重的环境,这个环境对辽宁书法发展是有重大作用的。
我经常跟同道们说:辽宁书法人才济济,我只是辽宁书法人之一,我没有在全国书法队伍中拔过尖,与那些在全国拔过尖的人比我还差得远,所以我一刻也不停歇。
尽管学书多年,临的帖也不少,但真正理解书法,似乎是近10年才有了些理性的认识,怎么个认识呢?就是对帖里的内涵开始有了领悟,过去只知好,现在能理解好在哪里,这个过程就是人生阅历过程,认识到了以后,思考问题全面一些了,渐渐有了自己的认知,随之而来有了自己的一些风格。这风格中有好的方面,即所谓特质。不好的是把一些动作写成了一种习惯,便会产生习气。好在我知晓了防止这种习气形成的办法是不断地临帖研习古法。
我现在跟广大书法作者们讲,书家要想方设法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家园,这个家园就在古帖里,把一本古帖耕耘好了,耕进去了,临摹有神韵,创作有神采,这就是属于你的,这个家园会越耕越熟练,越耕越肥沃,因为你越来越理解,理解越深,有古人的灵魂与自我理解,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近十年间,我的胆愈发小了,越来越不敢写字。写什么字,马上想到的是这个字是怎么回事,它的法在哪里,有时帖的形神就出现在脑海之中,这就是我学书过程的心悟。
书法写到最后到底是啥?聂先生经常给我们讲,王羲之是高境界,高在哪?就是哲学的辩证统一,就是刚柔相济、阴阳平和,达到正好,既没过,还到位,收得住,还放得开,这是一个难点,许许多多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得到,我也不能说完全得到了,我也只能说悟到一点。我感觉,天下艺术一个道,就是道法自然,没有道法自然就没有艺术,自然是什么?需要人用一生去琢磨、去历练,因它实在不是人为可以掌控,它的本身就是客观而非主观的,可它又往往在主观的范畴之内接受淬炼。
一切的所谓追求都是非自然的,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游于艺”是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只有进入游憩之状态才能得艺术之真谛。
我的工作室叫淘园,为啥呢?我的小名叫淘子,淘气的淘,我的笔名叫淘子——退休后把工作创作之地叫淘园,就是我游憩于艺的园地。
贵有恒 艺无止境
1999年由省文联组织在省内评出36位优秀中青年书法家。采取的评选形式是打票,我票数比较高,为啥高?就是我入展次数、获奖次数最多。但我在省内外的影响却不大,主要原因是我没得过全国展览大奖,全国的专业权威性书法大展、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我没拿过。我拿过的全国一等奖——群星奖,是当时文化部评的政府奖。
我近两年有一种学理上的不安,看到煌煌的经典法帖,看到自己陌生的尚未涉猎的领域,就心生焦虑,感受到需要努力的空间巨大。因此,我每天都在如饥似渴地翻阅浏览,读帖、临帖、创作,有干不完的活。我的原则就是不给自己留遗憾。有生之年,必须奋斗。奋斗了,不一定行,不奋斗,一定不行。前些天在鞍山,外省来了多位书协主席和书家,都在讲书法,他们都讲完了,轮到我讲,我说:说一千道一万,书法就一个字:写。不写有希望吗?写,不一定能成,不写,肯定不成。孙过庭说,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书法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永不停息地挥写……
2023年12月19日,胡崇炜应邀在淘园工作室为沈阳媒体2024年元旦将推出的“早安沈阳”栏目题写了栏名,书写了“早安沈阳”横幅作品之后,又将早安和沈阳各列一行,再写一幅。胡崇炜说,前几天你们和我说希望我题写这几个字之后,我就在反复琢磨,简体的“沈阳”两个字,不容易写好看……书法家首先应当是学者,应当对文字书体用心用情。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质绕不开简化字,有一些字要求写简化时就要把简化字书写当一种时代性的创作,切不可写俗,那就必须找到艺术感觉,这也是新课题。
2006年4月2日,聂成文在《崇炜新作》序中写道:崇炜诚朴,亲切,一脸谦和厚道。他的字就和他的人一样,质朴间透着灵气,古雅而散淡,大气而冲和,读来如沐春风,他默默耕耘,不倦追求,多年如一日,在书法创作与理论评论诸方面颇多建树,是辽宁乃至全国书坛中青年书法家中的佼佼者。
2022年7月26日《书法报 书画天地》封面刊发编辑部按:胡崇炜乃辽宁书坛领军人物,在推动辽宁书法发展的同时,坚持书法研究与探索,精益求精。其书法融碑纳帖,古朴典雅,不囿陈法,不随流俗,为当代书坛的一股清流。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赵威 王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