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检察+社区”联动共建沈阳沈河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添检察力量

中新网辽宁 2024年03月21日 13:13

  中新网辽宁新闻3月21日电 “检察官能入驻我们社区‘三零’工作室真是太给力了,增加专业力量我们化解矛盾纠纷就更有底气了!”在近日沈阳市沈河区开展的“检察+社区”共建共进主题开放日活动中,沈河区北站街道山东堡社区书记曹红娜这样说。

  活动当天,在8名省人大代表的参与下,11名检察官作为“友邻使者”与11个试点共建社区书记围坐一堂,就沈河区检察院年初出台的“检察+社区”共联共建共治方案进行了讨论和补充。这不是双方的首次接触,而是在区委政法委的指导协调下,为了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完善“三零”社区建设,经过半年的调研沟通和探索尝试后,摸索出的检察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沈河方案。

  拓业务,加入“零纠纷”工作室让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房间布局紧凑,但井然有序。”这是邹小彤检察官2023年第一次走进多福社区“零纠纷”工作室时的感受。屋内墙上的白板分类记录着近期哪家哪户有矛盾纠纷、矛盾纠纷处理进程等。“我院办理过多起因很小的矛盾纠纷导致的刑事案件,我深知提早化解矛盾的重要性,希望检察机关的参与可以对“零纠纷”社区建设提供支持。”邹小彤将印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插入墙上的工作展板,意味着沈河区检察院正式加入了该社区“零纠纷”工作室。

  不久后,邹小彤接到了工作室主任的电话,一起邻里纠纷想请检察官帮忙调解。楼上楼下两户居民因噪音问题早有纠纷,多次沟通无果后矛盾升级,楼下居民到楼上大声敲门并撕坏了门上的对联,楼上邻居则通过电话进行了恐吓和威胁。邹小彤协同网格员、社区调解员召开研判会商量对策,随后通过“背对背”的方式进行调解。邹小彤拿出《民法典》中关于邻里噪音纠纷的处罚依据,并展示多起因邻里纠纷导致的刑事案件,对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耐心劝说,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一场因噪音扰民引发的邻里纠纷被成功化解。

  之后,沈河区将该模式“复制”到辖区内多个社区,通过积极履职,推动工作从“等案上门”向“主动化解”转变,不断延伸检察服务触角,努力实质性化解矛盾,将群众纠纷止于“案前”。

  展优势,发挥法律专长提高为民服务实效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是沈河区一直在努力做的事。

  “我们昨天打的电话,今天一早你们就来了,太有效率了!”青年社区的一名网格员热情地带领检察官去实地看“线索”。该社区外围一处绿地经常被人为堆放大件垃圾,严重影响社区人居环境,群众反映强烈但始终未得到解决。检察“友邻使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转接给了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到场拍照取证、实地走访调查,在查明问题源头、确定职能部门后,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及时整改。社区为检察机关提供公益诉讼线索是“检察+社区”共建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实现公益诉讼线索发现、移送、办理的高效衔接,从而更好优化社区环境、解决更多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

  该院还派出未检检察官入驻多个社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通过线上预约或电话交流的方式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引导未成年人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学会自我保护、远离犯罪侵害。同时,还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目前来咨询的孩子和家庭并不多,但哪怕只有一个孩子需要我们也会坚持下去。今后会在相关的宣传上下更大力气,不断提升、优化未成年人的家庭成长环境。”

  借力量,依托街道社区促进涉案双方握手言和

  沈河区“检察+社区”共建方案的原则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不单是检察院为社区提供帮助,社区同样助力检察办案。

  2024年春节刚过,沈河区内发生了一件“小”案,一位居民在邻居家门口分多次拿走价值二百余元的猫粮,被发现后邻居报警。这位居民自述是爱猫人士,经常自费购买食物投喂住所附近的流浪猫,但因经济紧张无法维系,故冒险到邻居家门口“顺手牵羊”。为证实其表述的真实性,检察官到社区进行走访,通过社区工作者和周围住户的证词,以及多只流浪猫的主动靠近这位居民的事实,间接证明了其行为确为“爱猫心切”。经公开听证和保证金提存,沈河区检察院依法做出相对不起诉决定,但被害人却仍然心存芥蒂。“结案容易,但若案结事未了,社会矛盾仍未修复,被害人也会对法律的权威和公正心存质疑。案发社区恰巧为我院共建试点社区,因此我们请社区协助,共同开展释法说理工作,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从构建机制到内部流转,再到推动调解、化解矛盾,沈河区搭建了一条“检察+社区”的定纷止争工作链。以群众为基础解决基层矛盾的“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秉持“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小案”的工作宗旨,检察官依托社区这一平台,通过公开听证、带案普法、上门走访等方式,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再上新台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