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辽沈书画五代传承七人展”在沈举行

辽宁日报 2024年02月23日 16:16

  本报讯 记者杨竞报道 2月22日,“沈延毅、晏少翔、杨仁恺、郭子绪、庄廷伟、金洪竹、胡茗淞——‘我辈复登临’辽沈书画五代传承七人展”在沈阳开展。此次展出的沈延毅的行书对联、晏少翔的《问道图》、杨仁恺的9米书法作品《沁园春·雪》、郭子绪的8米草书手卷《苏轼三槐堂铭》、庄廷伟的8米长书法作品《临摹兰亭序》 、金洪竹的10米手卷《临摹宋李公麟十六应真图》、胡茗淞的大幅书法作品《临摹钟繇荐季直表》等76件作品均为首次与观众见面。

  艺道无涯

  辽沈五代书画家“相聚”

  从沈延毅到胡茗淞,五代七人岁隔百余年,师承有序,艺道无涯。走进展览大厅,第一眼看到的是沈延毅于1986年书写的勉励庄廷伟学习书法的“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沈延毅是当代辽宁书法的开创者,以魏体行书闻名于中国书法界。从此次展出的17幅书法精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书法家。“在沈延毅的书法中,不但能够清晰地看到魏晋唐遗风,还能十足领会到宋代风韵。他不追求率意生涩的枯笔飞白,而那些大胆夸张的字形间架结构,那些变化诡异的厚重饱满笔道线条,书写出了属于他的魏碑行书新气象。”庄廷伟对记者说。

  站在晏少翔的《问道图》前, 晏少翔之子晏国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是第一次看到父亲这幅精品力作,画面上一棵古树和三个人物,古树的造型是“曲”的,而三个人物在严谨中不失活脱与灵动,造型和设色都是风华绝尘。

  晏少翔是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曾应中国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之邀临摹《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神骏图》等唐宋珍品,均被确定为一级文物。他的传神笔墨既为经典传承赋予情感意蕴,又使经典有温度、活起来。

  “本次展览,父亲的《问道图》《江岸独钓》等13件作品均为首次展出。他画的《黄山图》中的树,是写生回来的创作,真的树没有那么华丽,但这份深沉的色彩表达了他对祖国秀美山川的热爱与礼赞。”晏国辉说。

  杨仁恺的9米长书法作品《沁园春·雪》挂在大厅中央,格外引人注目。这幅巨作是杨仁恺90岁时创作的,为其生平书法作品尺幅之最、精良之巅。杨仁恺曾任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成员,有“国眼”之誉。此次除了《沁园春·雪》外,另外12幅书法作品也在本次展览上展出。“杨老的书法作品有书卷气,取法有很多,如‘二王’父子、李阳冰、米芾等。他的书法,体现的并不是技巧,而是深厚的传统素养。”省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鹏说。

  郭子绪为辽宁书法“九畹”之一,生前聆教于沈延毅、晏少翔与杨仁恺,书画均擅长。此次展出他的书画作品12幅,其中包括他的书法手卷《苏轼三槐堂铭》《墨梅》等。

  庄廷伟说,从郭子绪此次展出的三幅梅花作品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守得住寂寞的人。他爱大自然,深居简出,不事张扬,自然界里的花、小草在他眼里是可爱的、坚韧的、纯朴的、美丽的。他的作品有一种内在的美,不雕饰,古雅之中溢出情感,格调高、韵味足,追求“沉静”至境,令人回味。

  传承有序

  76件作品载录翰墨心得

  从沈延毅到胡茗淞,五代七人岁隔百余年,在师承中如何登临?相信观众会在此次展览中找出答案。

  庄廷伟16岁学书法,19岁书法作品入选省展,26岁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书展,同年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聆教于沈延毅、晏少翔、杨仁恺和郭子绪、王雨农等前辈,与这些老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为杨仁恺出版过3部作品集,为晏少翔出版过一部作品集。近10年摒弃应酬与社会事务,潜心于书画艺术创作传承与后辈培养,出版专著、作品集6部。此次展出庄廷伟的8米长、2.4米高的大幅书法作品《临摹兰亭序》让观众赞叹不已。而他在长1.8米、高0.9米的宣纸上创作的《岳阳楼记》《春夜宴桃李园序》《陋室铭》《采莲赋》《滕王阁序》《洛神赋并序》6篇古诗文小字书法,更让观众刮目相看。

  当下绘画界很多人太追求技法反而失去了本真,庄廷伟的作品恰恰把内心的宁静表达于线条之中,充满着情趣且意境十足,这是很难得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博士崔自默认为,庄廷伟的书法,讲究笔墨技巧之外的拙重与厚道、异趣,不执迷一笔一墨的摆布,而是整体格局和气象。

  金洪竹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师从庄廷伟,画取工笔,笔摹宋元,30年不辍。此次展出她的绘画作品9幅,这些作品均为首次展出。她的10米手卷《临摹宋李公麟十六应真图》放在展厅中央展览架上,是她临摹7个多月的作品。

  而胡茗淞6岁起师从金洪竹学习书法。其作品2017年参加国际青少年书画大赛荣获韩国政府书法奖,2012年参加第四届全国少儿书画摄影创作大赛获书画类特等奖,2014年参加中国小书画家大赛获金奖。本次展览遴选胡茗淞7岁到17岁间的作品,展示了在取法、用笔、结字、布局中的传承。

  此次展览,需要观众在网上预约观展,但是很多人都没约上。“现在到博物馆、美术馆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孩子和大人都愿意走进去欣赏,这是好事。文化土壤的培育,首先是艺术家的责任,艺术家应该安心积累艺术的养分,这样人们能在社会当中吸氧,享受艺术养分,慢慢就有了艺术细胞,有了文化艺术修养和氛围, 大众的艺术审美就提升了。”庄廷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