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两会|大路上】铁西区:建功新时代 建好新铁西
原标题:【沈阳两会|大路上】铁西区:建功新时代 建好新铁西——锚定“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核心区,沈阳经开区力争三年进入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
- ※ - ※ - ※ - ※ - ※ -
新的一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更是铁西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铁西区紧紧锚定“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核心区,力争沈阳经开区三年进入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的振兴发展新坐标,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举措、更过硬的作风,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心无旁骛建设“新时代、新铁西”,坚决当好沈阳“万千亿”目标主力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铁西篇章。
- ※ - ※ - ※ - ※ - ※ -
又一年风雨兼程、承压前行,又一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铁西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主动在辽宁、沈阳发展大局中谋划工作,锚定“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核心区,沈阳经开区力争三年进入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的新目标定位,坚决当好沈阳实现“万千亿”目标主力军,前行的脚步愈发稳健有力。
这一年,从总量之大到结构趋优,铁西区开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吹响建设“新时代、新铁西”的振兴突破冲锋号。多年经济总量始终位居全省各县区前列,GDP突破千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两千亿元新台阶,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开复工数量、产业项目数量连年位居全市首位——“新铁西”完成“量变”积累,迎来“质变”拐点,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跃升的坚实基础。
这一年,从稳中求进到进中有新,铁西区在“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八条赛道上领跑全市,敢为先行者、勇于挑大梁。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体要求,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2022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市43%,进出口总额占全市三分之一,实现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凝聚起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
这一年,从城市向好到生活向美,“新铁西”不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用心用情托举老百姓的“幸福梦”。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铁西、品质养老、平安铁西等一项项民生工程和一个个美好生活场景,正在百姓家门口纷纷落地、徐徐铺展,使“人人受益、触手可及”。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勇立潮头,得观气象万千。铁西区紧紧围绕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省作出“五个示范”,努力建设一个走在时代前沿、堪当历史大任、更加向上向好的“新时代、新铁西”,在沈阳振兴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全力以赴调结构,扎实锻造新动能
产业结构决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透视着区域发展潜力和综合竞争力。2022年,铁西区聚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实施产业基础提升行动,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现代化工业体系加速优化
挺起工业脊梁,发挥“压舱石”作用,稳住工业增长基本盘。
铁西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5%,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驶入新能源赛道,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亿纬锂能“双百亿”项目填补沈阳产业空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占全市总量65%,东药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102亿元,北方药谷产业园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铁西区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区第39位。
●数字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紧抓数字经济这一增长引擎,铁西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助力“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建设。
●服务业新增长点竞相涌现
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抬升产业链“微笑曲线”,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2022年,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长26%,链接生产企业3000余家。公铁联运等四大物流基地建设全面启动,带动沈阳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
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丰富消费业态,万象汇、杉杉奥莱营业额均超过10亿元,盛京大天地全新亮相,为市民带来生活便利和更好的购物体验。激活消费意愿,出实招、惠民生,持续发放购车、购房补贴,房交会、购车节等活动拉动消费超7亿元。创新消费场景,植入文化元素,第三届“铁西消夏季”整合全域文商旅资源,持续点燃市民参与热情;犀牛市集、星星市集备受年轻群体追捧喜爱,“西红市”夜市等夜经济场景火爆。工业博物馆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启全新改造升级。
2023年,铁西区将着力打造“一横两纵一中心”特色商业街区,提高北二路汽贸产业带品牌丰厚度,形成全周期汽车后市场龙头街区。启动兴华地下商业街建设,贯通南北万达广场、星摩尔、万象汇、铁百等商圈,形成沈城精品购物消费街区。实施卫工滨水文创产业带建设,布局“电竞+工业文化”产业,打造文商一体、文娱相宜商业品牌。建设兴工“城市会客厅”,构建区域化商务中心,塑造高标识度城市“符号”。大力繁荣文旅产业,打造精品旅游路线,让游客喜欢来、留得住、游得好。
“谋立推建”大项目,全速驶入新赛道
2022年,围绕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铁西区狠抓项目“谋立推建”,科学谋划项目321个,总投资3285亿元。贺利氏石英半导体生产基地等316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产业项目占比达87%。远大压缩机智能制造基地、博泰生物制药等8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工业投资142亿元,总量居全省首位。
2023年,铁西区提出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大力引育投资体量大、产业层次高、牵动力强的高质量项目,力争谋划亿元以上项目450个,落地、签约各240个,开复工360个。
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行业龙头和链主企业强势引领,驱动铁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驶入新能源赛道。2022年6月,投资150亿元的里达工厂在铁西区开业,创下宝马集团在华单笔投资之最,截至2022年上半年,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总投资额已达830亿元人民币,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基地,集供应链、研发、动力电池及电动车生产于一体,建立起强大的本土电动化能力体系。9月,投资100亿元的亿纬锂能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正式落户,将建设40GWh储能与动力电池智能制造工厂及配套设施。11月,宝马集团再投100亿元建设全新动力电池项目,将大规模扩建动力电池生产,服务宝马电动化转型发展战略。两个百亿元规模项目,填补了沈阳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领域的产业空白。与此同时,采埃孚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及电机生产设备基地等数十个新能源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抢抓新机遇、新赛道,铁西区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全区的支柱产业来抓,提出重点构建“4+1”新能源产业体系,即锂电池、氢能、储能、风能等四大重点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应用,培育千亿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东北新能源产业基地。
“产业争链”增韧性,发力打造“千亿级”
2022年,铁西区围绕华晨宝马、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机床集团、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三生制药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加快建设6个头部企业配套产业园和2个特色产业园,大力引进产业上下游供需链,企业本地配套率超30%。
与此同时,铁西区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深入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招商活动34场。进博会、辽洽会期间达成合同金额264亿元。举办德企沈阳行等经贸活动31场,引进外资企业63家。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0个,总投资1000亿元,覆盖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动能领域,不断加固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后劲。
将“产业争链”作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举措、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稳增长的重要引擎,铁西区着力构建“14231”产业体系,围绕6条重点产业链,夯实链长制,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五大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全国工业互联网新高地,培育千亿产业集群,当好沈阳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的“发动机”。预计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2023年办好家门口 10件民生实事
做活创新生态圈,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科技兴区战略,实施动能转换提速行动,铁西区绘就要素丰沛、生态活跃的创新图谱,为“创新沈阳”建设提供坚强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平台加速汇聚。“3+1+9”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出创新成果56项。国家级工业智能与系统优化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启动。联合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区域创新综合体。搭建中德工业4.0研发平台。沈阳·中关村“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多组团”建设加快,链接创新服务机构62家,对接技术服务200余项。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入驻机构234家,集聚创新资源2100余项。新增化工新材料、精密清洁铸造2家省级中试基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138个。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升至3.3%。特变沈变特高压套管等22个产品突破“卡脖子”技术。北方重工带式输送成套装备获得省科学技术奖。沈鼓集团百万吨级CCUS压缩机填补国内空白。沈阳微控新能源进入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突破2500户,占全市16.7%,增长30%。20家实质性产学研用联盟高效运行,技术合同成交额146亿元,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30%。铁西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区。
创新生态日臻优化。举办CCF东北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活动63场。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增至30万平方米。落实“兴沈英才计划”,吸引高层次人才79人,发放各类人才补贴5433万元。人才公寓达到1115套。“园区集合贷”为72家科技型企业融资1.6亿元。成立中德科创公司,筹备科技投资基金3支。铁西成为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区。
城市功能再升级,擘画魅力“新铁西”
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建设新品质,坚持“三生融合”理念,2022年,铁西区实施生态优化提效和城市品质提级行动,塑造“颜值”“气质”“底蕴”兼具的城市魅力。
●规划引领全域发展
2022年,铁西区发布全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构筑“东优、中聚、西美”的产城融合新格局。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及城市复兴计划,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完成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等五大核心板块“1+3”规划,统筹推进各类工程项目有序实施,倾力打造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点、新兴产业聚焦点、城市结构关键点、城市建设新亮点。
●建管水平有效提升
●人居环境宜居宜业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022年,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数量全省居首,华晨宝马绿电消费全国第一。PM2.5、PM10改善率全市领先,大气优良天数预计达到310天。完成原东药南厂区土壤修复治理。细河水质稳定达到IV类,成为生态景观之河,获评全国“督察整改看成效”先进典型。
聚集百姓新期待,缔造美好新家园
2022年,聚焦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铁西区实施民生工程提质行动,缔造幸福美好的新家园。
总策划:程谟刚 兰宝刚
总执行:罗宪杰
策划执行:伏桂明 黄志勇
沈报全媒体记者:叶青
编辑:赫明
责任编辑:伏桂明 邸雪莹 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