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民市:农业发展多点开花 产业链升级与品牌增效齐头并进
中新网辽宁新闻7月23日电(记者赵桂华通讯员于瑶)从现代化育苗基地落成到特色种植喜获丰收,再到优质农产品亮相国家级展会,一系列成果彰显了新民市农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迈进的强劲势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7月23日,中国新闻社记者由沈阳市新民市获悉,该市农业领域连日来捷报频传,实现了产业链升级与品牌增效齐头并进。
智能化育苗基地落成 筑牢蔬菜产业链根基

走进泽涛苗木培育有限公司的育苗棚,整齐的苗床与干净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这里配备的先进肥水一体化智能灌溉机,能根据幼苗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调控水分和养分供给。据了解,公司占地300亩,拥有一流的现代化育苗设施,其中30栋智能化日光温室育苗棚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资源,为蔬菜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智能化连栋棚温室配备了先进的智能系统,可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实现全年不间断育苗作业。

“我们主打适合东北地区的几大类苗木,助力百姓增产增收。”公司负责人关勇介绍。今年,公司与国内外各大种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重点培育西红柿苗。合作涵盖西红柿品种的研发与推广,保障了种子的优良品质和多样性。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育种技术和优质品种,结合国内各地区的实际种植需求以及地理环境进行改良和培育,现西红柿年育苗量已接近7000万株,真正实现了“一厂一品”。
冷棚葡萄结出“甜蜜果” 特色农业助农增收

新民市梁山镇顾屯村的冷棚葡萄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种植户曹红的大棚内,串串晶莹的葡萄挂满枝头,十余名工人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新鲜果实随即装车发往各地市场。曹红捧着葡萄高兴地说:“‘着色香’成熟了,转色非常好,我特别满意。”

作为村里较早尝试冷棚葡萄种植的农户,曹红曾因技术瓶颈屡遭挫折。“从栽树到剪枝,根系不好就得刨树,多亏郑老师的正确引导。”她口中的郑老师,是常年扎根田间的“乡村振兴能艺师”郑晓庭。郑晓庭从冷棚温度调控、枝条修剪到土壤改良都给予精准指导,尤其在施肥环节,推荐有机肥与生物菌肥科学配比,讲解底肥施用时机和坐果期追肥方法。如今,曹红的葡萄树根系健壮、病虫害减少,全程无化学添加剂,结出的葡萄既甜又健康。
“今年比去年强多了,果粒大、品质好,产量比去年高一倍。”剪葡萄工人夏立影称赞道,在她们服务的十多家农户中,曹红家的葡萄质量和产量都是最高的。据悉,今年曹红的2000棵冷棚葡萄喜获丰收,经济效益远超预期,她计划明年将种植规模扩大至4000棵。
农优产品亮相粮交会 品牌实力获市场认可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十月稻田、方驰农业、鹤湖水稻、小梁山西瓜等一批新民农优产品集中亮相,凭借过硬品质赢得广泛青睐。
在美食品鉴区,十月稻田的即食玉米成为焦点。十月稻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线下销售经理赵雅玲向记者介绍:“在最佳的时期采摘,用最好的技术去蒸煮、锁鲜,然后才能呈现出最好的产品。我们这款玉米软糯香甜,还是零添加,所以大家都来品鉴我们的产品,也得到了一致好评。”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小梁山西瓜同样凭借其皮薄瓤甜、汁水丰沛的独特品质人气爆棚。“我们带来了金城五、甜王西瓜、麒麟西瓜等多种西瓜,还有黄色瓜瓤的小型吊瓜‘小凤’,味道清甜。”梁山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刘超说。鹤湖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有机大米也成了“抢手货”。“我们的长粒香略带香味,珍珠香营养价值高,都是自己种植、管理、加工、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合作社经理王影表示,这些生长于鹤湖湿地周边的大米,因米粒饱满、口感香糯备受青睐。
近年来,新民市锚定“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树立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县域样板”目标定位,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培育出了一批品质上乘、物美味香的特色好品。现已有绿色认证农产品111个,有机认证农产品21个,先后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下一步,新民市将始终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通过培育龙头企业、规范合作社运营、强化技术指导等举措,持续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