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谈科学谋划辽宁“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二)
中新网辽宁新闻7月16日电 (通讯员赵球 张超 荆雪)日前,辽宁省委“十五五”规划建议起草组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
当前,高质量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亟需前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精准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辽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战略定位。这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确定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时注重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
近日,围绕“科学谋划辽宁‘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邀请部分专家发表了观点和看法。
辽宁省政协副秘书长连家明认为,“十五五”时期,辽宁实现振兴目标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稳住石化基本盘,二是扭住创新牛鼻子。这是辽宁发展最关键的底层逻辑。
第一,稳住石化基本盘,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辽宁实体经济而言,石化产业是真正的最大基本盘,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1.1万亿元,远超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和优质特色消费品。“十五五”是个极其重要的窗口期,这期间能否顺利实现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很大程度决定着未来辽宁经济能否实现平稳运行乃至加速腾飞。做到这一点,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加速新技术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的落地应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单位已储备了甲醇制烯烃等一大批关键性成熟技术,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意义十分重大。为此,建议辽宁省委省政府加速相关布局,支持尽快建立甲醇储备基地,优化石化资源配置,不要错过这次石化升级的历史性机遇。
第二,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辽宁是教育科技大省,但长期以来丰富的科教资源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十五五”期间,必须紧盯创新,深化改革,释放潜能,加速实现辽宁省教育科技人才和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良性循环。优化学校学科设置和培养机制,使人才教育培养更好地适配市场需求。进一步丰富人才引育用留政策,并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充分利用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平台的功能创新和政策创新,加大宣传力度,彻底破除成果估值和决策风险等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桎梏。以区域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加速沈阳浑南科技城和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以科技资源集聚加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打破“卡脖子”难题。提升中试基地市场化程度,在更高维度共建共享,最大化资源配置效率。总结产研院等平台先行先试经验,更大范围释放改革红利。
辽宁省委财经办(改革办)原一级巡视员李方喜认为,第一,依靠深化改革补短板。“十五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机制在竞争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要围绕“五大安全”战略定位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维护“五大安全”的能力,不断提升维护“五大安全”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继续深化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改革,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培育更多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要谋划实施一批突破性强、带动力大的首创性、集成式、差别化改革举措,打造一批具有辽宁辨识度的改革成果,以改革突破推动振兴突破。
第二,依靠深化改革锻长板、扬优势。辽宁有很多长板,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独特优势不够突出,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锻长长板、放大优势。比如,辽宁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必须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整合创新要素。一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贯通的创新策源体系,发挥高水平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协同科技攻关,提升创新效能。二是统筹高水平大学、高能级科创平台、科研院所、企业研究机构人才资源,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三是贯通教育科技人才相关职能,强化议事联动、工作联动、政策联动,从政策层面打破条块壁垒,破解工作堵点,畅通人才流动通道。
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季认为,在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上,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通过发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围绕我省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水平,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强化财源建设理念,通过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等,推动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实施,培植壮大财源,增强发展后劲,促进财政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要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财税改革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坚持激励相容,加快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均衡财力、兜底保障、激励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长效机制,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
第三,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防范化解风险。深入分析、整体研判风险状况,完善动态监测、提示预警、应急处置、激励约束等管理制度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持“三保”优先,加大财力下沉和资金统筹保障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强债券项目储备,优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保障高质量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严格落实我省一揽子化债方案,降低债务成本,缓释债务风险,防止债务“爆雷”,确保风险总体可控。
第四,要加强财会监督,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完善财会监督体系,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违法违规举债、虚假化债等突出问题,加大惩戒力度,严肃追责问责,发挥震慑作用。树牢法治观念,严格执行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坚持标本兼治,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