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完成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绿色甲醇加注
中新网辽宁新闻7月16日电 7月15日,在大连大窑湾港,中国船舶燃料大连有限公司为“中远海运洋浦” 轮成功加注500吨国产保税绿色甲醇,标志着东北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绿色甲醇加注业务落地,实现了东北亚绿色船燃供应链全线贯通。
省政府党组成员吴春耕,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峰,省政府副秘书长孙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冯万斌,大连市委副书记、金普新区党工委书记、大连自贸片区党委书记刘恩举,大连市副市长李大民,辽宁海事局局长李信标,中远海运、中国船燃等企业界代表,以及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提供有力支持的辽宁省交通运输厅,海关、海事、税务、边检、船级社等中直单位,大连市直有关部门,金普新区、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领导等出席活动。
“中远海运洋浦” 轮是我国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此次加注的500 吨绿色甲醇,全部采购自黑龙江及内蒙古的绿色甲醇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以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发酵产生生物天然气,以及由内蒙古易高科技废弃轮胎回收制成,其中大庆炼化绿色甲醇减碳率超10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注靠泊的大窑湾港,是东北最大的天然良港,承担着东北地区70%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和98%以上的外贸集装箱运输量。本次大连成功实施加注,实现了东北亚绿色船用燃料保税加注零的突破,形成了从生产运输、保税仓储到保税加注的全链条闭环,打通了产供链 "最后一公里",开辟了绿色能源国际化的“大连路径”。
当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航运业正迎来绿色发展的关键机遇期。绿色甲醇以其显著的降碳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正引领全球船舶动力清洁化革命。依托优越的绿色能源基础,东北地区在建及规划的绿色甲醇和绿氨生产项目多达75个,占全国产能的80%以上,正在成为全球绿色船燃的主要生产基地。
大连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和历史机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绿色低碳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主动顺应绿色、低碳航运业发展新趋势,全力打造具有大连特色优势的绿色船燃产品谱系。随着大连港具备甲醇燃料保税加注作业能力,大连将进一步完善绿色甲醇全产业链、加快建设东北亚绿色船燃加注和转运中心,提升大连港口口岸功能和竞争力,以可再生资源优势转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业务推进过程中,大连市充分发挥自贸片区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的作用和制度创新优势,抢抓绿色船燃市场发展机遇,推动绿色船燃领域制度型开放。大连自贸片区会同海关、海事、交通、税务、边检、外汇、应急以及长兴岛经开区等各相关单位,形成了一整套保税绿色甲醇加注的管理经验,从生产运输到仓储加注,全流程均获得了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ISCC)。
其中,大连海事局指导加注单位完善信息报送和加注作业风险评估,保障加注船“直进直靠、直离直出”,统筹调配“海巡 0301”轮等执法力量,为加注作业筑牢安全防护网。大连海关允许加注企业试点开展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两仓功能叠加”,甲醇无需进行实际倒罐作业,大幅降低了供船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了供船效率。市交通局推动港口码头及配套储罐升级改造,完成绿色甲醇储罐欧盟认证。积极协调解决加注船和受注船来连靠泊作业问题,在危险货物作业申报、监管等环节靠前服务,加强甲醇燃料装船监管。长兴岛经开区配合省交通厅大力协调受注船和加注船来连加注,落实国产绿色生物质甲醇作为加注燃料,在保障绿色船燃存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