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沈阳工学院: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人才 打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通道

中新网辽宁 2025年06月30日 11:17

  在高等教育改革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沈阳工学院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业一体化通道,有效解决了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探索了一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途径。沈阳工学院通过校企共建订单班、现代产业学院等模式,从数控技术到工业机器人,从 ICT 领域到智能制造,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毕业生质量显著提高,就业“双向选择”更有竞争力、“定向输送”更有针对性,实现从校园到职场无缝衔接。

  一是实施订单班精准育才,校企协同破解人才供需痛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学科特征,忽略了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毕业生规格与企业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为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沈阳工学院携手华为、华中数控、库卡机器人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构建 “需求导向、全程参与”的订单式培养机制。沈阳工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订单班”,通过“把生产线搬进课堂,让论文写在车间”的模式,让学生能够较早进入企业实习,接触学习到行业的尖端数控技术。截至目前,“沈工—华中数控一带一路订单班”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届,每届40-80人。订单班面向高档数控机床应用、调试维护岗位需求,适应海外工作需要,校企联合培养 “专业 + 俄语” 复合型人才。该培养模式下,不仅强化高档数控机床应用技术训练,还为学生提供俄语语言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满足行业内工作中多语言交流需要。校企双方联合组建师资团队,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采用企业真实项目开展项目式教学,实践项目由华中数控根据岗位需求提供,涵盖机床结构、电气控制、数控编程等多方面内容,实现了教学训练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紧密衔接。首届订单班42人被企业一抢而空,第二届开始订单班人数增加到80人。沈阳工学院与全球顶级工业机器人企业 KUKA 深度合作,建设了总面积 8000 平方米的 KUKA 学院,学生利用先进设备实现了沉浸式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环境学习。KUKA 公司为学校教师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实操能力与课程开发能力。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采用 “理实融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机器人基地成为理实融合教学和实操的“练兵场”。其中,2024年首届订单班24人全部被KUKA机器人录用,2025年校企达成订单班培养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连续五年每年联合培养不低于60人。

  二是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锚定数智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数智技术正重塑人才培养逻辑。沈阳工学院与华为、美的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18个现代产业学院、24 个实践教学中心,以数智技术赋能人才培养,构建起“实景、实战、实训”三位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华为-沈工现代产业学院涵盖华为数通、5G、大模型大数据、鸿蒙、昇腾、鲲鹏等六大技术方向。16 位华为金牌讲师驻场教学,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双师授课”。大一进行企业数字化体系认知和岗位认知,大二熟练操作数字化软件,大三掌握行业标准和底层技术,大四创新性的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认知-实践-创新”三级培养体系让学生从认知到应用递进式提升,最终具备“即来即用”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得到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2025年5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华为ICT人才双选会”,华为上下游ICT行业的优秀企业带来300余个就业岗位,涵盖华为传输网络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等104个类别,涉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热门专业,学校100余名毕业生与企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沈阳工学院以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的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不仅能充分就业,在职业发展中也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通过在校期间参与过企业真实项目,熟悉行业标准和技术流程,毕业生在岗位晋升和技术创新中更具优势,薪资水平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对此模式高度认可,纷纷反馈学校培养的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适配度明显高于普通毕业生,入职后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大大缩短了企业的培训周期。华为-沈工现代产业学院的成功建设被华为标的为“华为教育界全球样板点”。该模式被复制到其它现代产业学院,继华为之后,沈工-美的数字灯塔学院成为美的集团数字灯塔学院全球样板间。合作企业带领其生态合作伙伴企业来到沈工,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和就业工作,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高质量就业。

  沈阳工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笔,以订单培养为墨,“从沈工-华中数控订单班助力中国技术走向世界,到KUKA学院为智能制造储备人才”,“从华为—沈工现代产业学院培养ICT创新人才,到沈工—美的数字灯塔学院探索AI+制造业人才培养新路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画卷上描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成功范例,更是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沈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