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感受沈北温度 听“玮玮道来”讲述央媒报道背后的故事

中新网辽宁 2025年02月21日 14:23

  从近期媒体传播中的小故事看决战决胜青年担当与城市温度的精神解码

  随着最后一抹年味消散在雪后的暖阳里,雨水节气也悄然唤醒了春的生长和希望,我翻看着即将要撕去的2025“第二页”台历,在媒体视频里跃然呈现的几个又暖又热的故事,再次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当时和现实,于是在夜深人静的夜,忍不住记录这些偶然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必然。

  故事一 青年力量的“摆渡人”气质:从青创孵化到跨国温情

  除夕夜,沈阳小伙杜天之偶遇“落难”的非洲留学生,于是展开的一场杜天之和他的伙伴晓迪(闫妈妈电商达人矩阵负责人),天亮、芳森 (嘉音传媒管理团队)暖心“救援”为异国友人安排吃住、体验特别中国年的故事。这个小故事在他个人视频号播出后,随后被新华社转载,并引用了天之和留学生交流中说的话“别担心、你们来的是大中国”作为标题。全国各地网友都为沈阳青年的热情好客、真诚善良点赞。

新华社报道沈阳小伙儿杜天之诚邀非洲留学生共度中国年。

  杜天之,是一名普通的沈阳青年,也是沈北V-Park青年科创园负责人,他是沈阳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城市发展血脉的缩影。作为一名双创导师,他不仅帮助近500个创业项目孵化,将 V-park打造成为青年创业的成长乐园,用智慧和行动诠释了“创业何必远方,家乡即是梦想”的深刻内涵;还在除夕夜化身为孟加拉小伙口中的“天使”,跨文化、战雪困,为异国人铸造出安全可信的“家的港湾”,用热情与真诚,让雷锋精神与英雄气概融入热血中的“国际沈”愈发生动耀眼!

  从对本土青年的帮助再到异国他人的危难帮扶,这种青年力量“摆渡人”的精神已突破了创业孵化范畴本身,而是城市对外传递温暖与输送文明的辐射触角,它也正是沈北作为国家农业高新区所特有的“沃土培育法则”的淋漓体现。政府搭平台,给予政策支持并对青年企业家、初创者最大的尊重,为本土青年搭建扎根的土壤;而所有的青年和创业者则以创新创意奉献回馈作为耕犁,从而更加乐观阳光的在东北振兴老工业的大地上,突破与迸发,开垦出富饶振兴的新田地。

  沈北,让每一个成长和成才在此的青年和企业,不仅仅是获得经济效益,更多的是重构了他们自身“有凤来仪”的价值感,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汇聚而成东北人才流动的强力洼池,让“孔雀东北飞”成为现实。

  故事二 社会治理的“毫米精度”:发生在海漫盲人养老中心、暖心家园、北辰学校和阳光之家的一场温度革命

  场景一:海漫盲人智慧养老中心,是全国首个盲人养老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盲人老人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海漫,来此安度晚年。今年春节,央视新闻频道用了6分54秒详细讲述了《辽宁沈阳,分享温暖与感恩,走进我国首家盲人养老院》的新春走基层故事,也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和认识了的温暖的沈阳沈北。

  张瑜团队,用“沉浸换位感受”,让“共情能力”成为养老服务者的必备心态和技巧;用“闭环式盲文扶手”成为盲人通往自由的神经末梢;让六个编号的餐碗盛满盲人舌尖上的美味和灿烂微笑。当盲人通过触摸扶手上的每个凸点来感受坦途,通过碗形来感受每种食物所散发的自身味道时,这些细节就构成了城市文明的“无障碍密码”。

央视报道全国首个盲人养老院—海漫盲人智慧养老中心。

  场景二:沈北暖心家园,是全市唯一国家计生协服务失独群体项目。贾姨和她的老姐妹们,曾经认为生活是无尽的黑暗和苦难,是一个无法愈合还愈发撕裂的伤口。但是6年来,自从拥有第二个以家为名的“暖心家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交流成长团聚活动的阵地,她们一直担忧的看病就医通道被医疗集团打通,她们多年的自我封闭被丰富多彩的文娱陪伴、公益出行打开,他们的苦痛和孤独不断被真挚的爱来填满,他们的忧愁逐渐被越来越多暖心的儿女和企业家来抚平。

  贾姨的视频里常常记录着每位“儿女”回家团圆时的点滴,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但是与其说是老人们感激探访家园的“我们”,倒不如说是我们被她们所感染,当滴水之举能暖化冰河,让我们找到了前行的力量与价值;当在外拼搏的孩子有了更多被惦记的长辈和家人,能够分享生活的苦与乐,这场双向奔赴的情感是多么珍贵与难得!

沈北新区暖心家园2025春节联谊会。

  场景三:北辰学校和阳光之家。北辰学校是一所针对特殊孩子成立的特教学校,40名老师数年为一日,怀揣着无限的耐心与爱心,克服无数次的“挫败感”,陪伴特殊儿童小蜗牛一样的向上攀爬。北辰如一盏夜空中的北斗,让每个生命都被看见,让每颗星星都被唤醒,她引领着特殊儿童趟过荆棘,跨越障碍,奔赴自身成长之山海。5年间,老师俯身倾听的姿态,校门口风雨无阻的护学,“海豚”教室的心灵治愈,海蓝星海洋游学的辅助疗法……书写着“有教无类、仁者爱人”,有温度有担当的教育叙事。

北辰学校“海豚”教室心灵治愈。

  阳光之家,当孩子从北辰毕业到社会,特殊孩子不是茫然无助的被迫“蜕茧”,而是由属地街道开始承接,打造出一个个阳光之家,让特殊教育共建共享,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服务、陪伴、支撑特殊人群的成长和生活。

  当透过沈阳市“敲门传情、暖心为民”成果汇报展演的镜头,看到虎石台街域特殊孩子们有节奏、有深情的敲打着非洲鼓《夜空中最亮的星》,配乐画面中呈现出暖心家园贾姨她们老姐妹陪伴孩子一起看猛虎赏稻花的帧帧场景时,这场由“北辰”饱含“暖心”、奔向“阳光”的真情大戏在不断剧情更新着,这场有真情、有温度、有掌声的爱的接力在不断延续着。

阳光之家孩子表演节目。

  当失独的老人不再将血缘作为可以信任的唯一因素,喊娃回家吃饭也不再是眼巴巴的奢望,并将自己赤诚的爱送给了更多有需要帮助的特殊孩子和困难群体;当自认为孤独的个体,因为变成了一群人手挽手、扶持与支撑,从而一路欢语、一路高歌时,此时“暖心”、“北辰”与“阳光”不再是花名,而是实打实的用心打造的有爱、有人气儿的家!

阳光之家孩子畅游稻梦空间。

  故事三 一季稻田与四季土地的“神雕暇旅”:一条从文旅小镇到精神家园的归家之路

  场景一:稻梦小镇,震撼冬日冰雪。1月22日央视一日三次点赞稻梦,无论是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现场直播“沈阳沈北新区稻田地里的冰雪乐园”,霸屏4分11秒;还是央视晚间《新闻联播》播出“年味渐浓、各地举办多种迎新春活动”中辽宁沈阳沈北新区“大家在热炕头上吃灶糖、剪窗花、分享甜蜜,共迎新春!”的暖心画面快展5秒;抑或是CCTV2《经济信息联播》播出“寻年味、看消费、辽宁沈阳:稻田变身冰雪乐园、游客享尽冰雪乐趣”,霸屏2分22秒,稻梦小镇都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冬梦玩耍宝地。

央视一天三次点赞稻梦小镇。

  场景二:雪地村超,超燃团战时光。从CCTV2“辽宁沈阳:雪地“村超”热火朝天、冰雪经济持续升温”,到人民日报、央广网、中新网、中国消费网等各大媒体报道“沈北新区叫响冬季文体旅融合IP”等一系列“央媒看村超、比赛真热闹”的视频和图文,35天、50支球队的精彩角逐,让稻梦小镇不再简单是游玩之地,更是寻梦之旅,寻的是东北人走路攒雪球的本能、寻的是少年时踢足球的欢畅,寻的是为振兴事业而团结拼搏共创共赢共踢出的未来和希望!

  赛中,当我看到各队因为一脚失误而捶胸顿足、因为一骑绝尘而兴奋雀跃,村里老少、各地游客停驻威猛呐喊时;颁奖,当我看到冠亚季等各队伍牵走肥黑的年猪,捧走活蹦的辽鱼、抱走醇香地道的粮食酒和还散着热气新崩出的吴舅爆米花时;赛后,当我看到因在异地集训而未能到现场的两年三晋沈北禾丰女足的姑娘们与刘叔兴奋隔屏互送真情祝福时,我想,这不仅仅是一场赛事,而是一场关于集体追溯青春的狂欢,一场沈阳人开拓进取、向上发展的生动实践!

雪地村超,超燃团战。

  无论是稻梦里的村超还是村超里的稻梦,都像能匠巧用大地、季节与人情的画笔,为我们呈现一个超脱景区、小镇、基地的理想之地。稻梦,就像是沈阳人的精神后花园,每次相遇,都像是和一位老友的久别重逢,和故土亲人的探省回乡,和儿时发小的对酒当歌,和梦想中自己的灵魂对唱…

  而让你真正有宾至如归亲切感的,正是这些被我们称为叔伯阿姨的稻梦员工!他们文化不高,服务并不专业,但他们却道出了爱镇如爱家,爱客如爱娃的真谛!稻梦小镇对于城市人来说,她不是什么景区,它更像老祖母家的大院,而能够回来嬉笑奔跑撒欢儿的都是曾经不经事但却仍然为了生活和梦想义无反顾、勇往无前的我们!

  稻梦,不是让你仅仅来过,而是,你我一直都在这里生活!这就是稻梦温情、包容、亲切、淳朴的独特的“归家”的力量!

  故事启发:城市冷热交替中的永恒恒温,从“事件”到“气候”的治理跃升

  三个大故事,看似独立和偶然,可故事背后的必然却像一根糖葫芦竹签,把有关幸福和甜蜜的山楂果儿紧紧串联。

  杜天之在零下20度的寒冬,在暴雪时分点燃异国留学生的创业激情;张瑜和她的服务团队在盲人世界中点亮心灵烛火;暖心家园帮助贾妈妈们在绝望中找到儿孙满堂的底气并且传递给更多困境家庭以暖心关爱;北辰学校、阳光之家为所有星星的孩子找到了通往自身世界的钥匙、学会以技生存获得掌声;稻梦小镇的“家味儿”帮所有生活在钢混中的僵硬筋骨找到了儿时的松弛与自在……这些暖心事件不再是偶然迸发的火花,而是系统工作必然产生的文明副产物。

  当一个城市既能用青年科创园孵化出硬核竞争力,又能用养老院的六个碗守护住人性尊严,给每一位需要聆听的声音以微笑和回响,用小镇的家乡味儿拴住思乡人,它的发展就不再是简单的指标擎升,而是文明层级的大跃迁。在这里,每个青年都是城市的热浪,每次创新都是文明的增温,每个群体都是传递爱与暖的火炬手,而所有关于东北振兴的擎画,都拥有了最具说服力的助力和现实的支撑。

  沈阳沈北正在书写一篇冰天雪地里的温暖相对论,将地理气候的冷转化为人文关怀的热、将东北热忱的性格气质转化为沈北治理的柔性力量的“特有气质”。

  这种特有气质在不断向我们证明:城市的温度,不在于地表的温度,而在于每个个体都成为城市热量效应中的能量核。当创新生态与人文关怀形成耦合效应,城市的温暖就会像季风气候般规律性的回旋,最终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城市综合治理的范式和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基座密码。

  节气雨水,润物无声,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生。夜,由深至明,我在问自己:当AI已深入到各个领域、文字及博采已近无人能及的今天,倾尽力量熬出来的思考和文字还是否有必要和价值?也许我们是在给“DS”在浩瀚的网宙中提供素材子弹,但更多,想说的是,生活工作并沉浸于现实的人会更能感同身受,这种被相互需要、真诚团结、战胜困难的价值获得也更值得被用心记录,“坚定了就朝前看,再大困难都要干”的决战决胜信心也必然会在一次次挑战自我突破极限中得到共鸣和携手向前!

  最后,引用辽宁日报《如此沈阳》的一句话作为故事的结尾吧:不枉、不忘;不休,不朽!

  如此沈阳,精彩万分!

  如此沈阳,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奉献、坚定必胜!

  玮玮道来写于2025雨水节气。

  本文来源:悦读沈北。

  (备注:玮玮道来为沈北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