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让文物“活”起来 让博物馆“动”起来

沈阳晚报 2024年04月18日 09:20

  数字化、沉浸式观展体验让沈阳各大文博场馆更具吸引力

  通过数字化呈现,一件件文物让观众“触手可及”;借助互联网传播,一个个展览“走进”千家万户……如今,沈阳多家文博场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在沈阳博物馆,全息影像再现了7200年前新乐人的日常生活、投影技术让“大十面”石碑上模糊不清的碑文缓缓再现;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点击展示机屏幕,打开VR链接,即可观看省内7家展馆的数字化采集成果,进行线上跨时空沉浸式参观。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沈阳各大文博场馆再迎客流高峰,而数字化、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也提升了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

  沈阳博物馆 数字化展陈还原“人间烟火”

  “妈妈快看,这儿一点就能查看《四库全书》全文,真的太好玩了!”“这里竟然有虚拟的小桥流水,与真实的文物融为一体,有种穿越的感觉!”在沈阳博物馆二层的沈阳历史陈列展厅,这样有趣的体验随处可见。

  走入“沈阳源流”展厅,你便会被3D全息投影技术呈现的一组新石器时代渔猎、祭祀的影像所吸引,其再现了7200年前新乐人的日常生活。在“近代风云”展厅,有着精妙构思的一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解放战争的硝烟洗礼,沈阳这座城市重获光明,走向新生。而展厅内的场景还设置使用了三维投影等方式,让观众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成为那段时光的见证者。观众仿佛站在中街一家店面的二楼,向窗外望去,可见三维投影下军队和市民欢天喜地、锣鼓喧天的场景,这座城市全新的历史气象一览无余。另外,在沈阳著名文物“大十面”展区,石碑上原已模糊不清的碑文,通过投影技术缓缓再现,这也拉近了观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

  沈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这一座座“历史之门”是沈阳博物馆展陈工程的创造性发明,即针对无法利用的狭小空间,因地制宜,打造全息场景,以实物和光影相结合,亦真亦幻,让文物和展区有机融合,从而引导观众融入历史情境之中,达到承前启后、穿越时空的观感。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跨时空沉浸参观“触手可及”

  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超大电子屏幕。观众轻触屏幕,可自主查询、浏览相关内容。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从百余件三维扫描藏品中精选出30余件,并按类别在三维触摸式交互展示机中展示。其中,九一八事变柳条湖爆破地点碑,巩天民夫人用雅马哈风琴、黑陶盖罐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通过触摸三维展示机,观众可以将文物图像放大缩小,倾斜旋转,既能宏观浏览,又能观察细节。

  同时,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实景展览扫描、无人机外景航拍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馆藏千余件珍贵文物和沈阳抗战联线成员博物馆展厅、展览进行影像数据采集,并将数字化成果投入应用和展示,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深刻体验。另外,点击展示机屏幕,打开VR链接,还可观看赵尚志纪念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等7家展馆的数字化采集成果,进行线上跨时空沉浸式参观。

  加快数字化建设 文物形象由平面走向立体

  事实上,同样带给观众奇妙体验的,还包括沈阳故宫博物院、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等文博场馆。记者了解到,未来沈阳将逐步推出虚拟展厅、沉浸式体验、云展览、云直播等服务项目,全场景、精细化复原馆藏文物,打造文物数字化展示空间。

  运用数字化手段,文物形象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止趋向流动,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辐射力、感染力和生命力。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动”起来,从而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怀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