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沈阳苏家屯区:扎实推进基层治理 筑牢平安建设根基

中新网辽宁 2024年04月09日 12:27

  中新网辽宁新闻4月9日电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沈阳市苏家屯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辖区实际,持续深化“三零”工作法,全面压实“三零”社区(村)建设,全力推进“三零”进企事业建设,深入开展“五情”、“五失人员”排查,将“零纠纷”工作室作为矛盾纠纷化解前哨,扎实推进街道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引入多方力量参与平安苏家屯建设,破解基层治理难入微、难匹配、难动员的“末梢困境”;全方位运用苏区品牌“3+4”民生保障工作模式,及时有效解决群众烦心事、难心事,在源头化解、源头治理的基础上,做到民生兜底线,结案有保障,让社会治理更具深度,让平安建设更有厚度,全面提升了居民满意度。

  坚持矛盾不上交,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苏家屯区充分运用“三零”+“五情”两大机制联合发力、重拳出击,强化源头治理,条块结合、纵横交替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整治行动。一是延伸矛调触角,强化“三零”建设。着力将“三零”社区(村)建设走深走实,探索推进“三零”进企事业建设工作,将矛盾纠纷排查触角由社区(村)向企业、校园、医院等各行业延伸。今年以来,全区通过社区(村)“零纠纷”工作室排查化解各类纠纷1120件,化解率达99.7%;同时,在“三零”进企事业行动中,统筹民政、卫健、教育、商务、工信等部门合力发动,对全区572家企业针对资产总值、员工规模及经营状况等进行梳理分类,精准锁定有建设条件的规上企业396家,国有企业23家,总占比73.2%;创新思路,研究撰写《致企业的一封信》,发动社区干部、网格员走访宣传,提升了“三零”进企事业的全民知晓度、参与度。二是拓宽矛调维度,深入“五情”排查。多部门联治联动,在全区开展警情、访情、讼情、民情、舆情大排查行动,做实“规定动作”;结合区情,开展区级“五情”自查行动,查找突出问题,提炼出具有苏区特色的“警情”、“访情”两项自选专题。做到从各“情”的民生诉求中发现问题隐患,避免矛盾升级。目前,实现“五情”信息转递4879件次,风险化解率达98.7%,其中,解决退费纠纷2130件、物业服务类纠纷1235件、劳动争议纠纷1213件,总占比93.8%;通过区级自查出“访情”预警181条,“警情”636件,化解595件,转递29件,结案率达93.6%。

  坚持平安不出事,夯实稳定发展根基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加强调将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作为高质量发展安全基础。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重点管控。苏家屯区以落实重点人员、重点地区、重点时段“三管控”作为守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加强对全区“五失人员”拉网式排查,重点围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吸毒、暴力犯罪前科人员等群体建档建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落实区委、街道、社区(村)三级包保,现已形成入户走访-警情处理-情报收集-研判分析-实时关注-日常管理-心理疏导-跟踪帮扶-定期回访的全链条闭环管控体系,将查出的风险隐患梳理归类,建立台账,逐件销号,努力把各类社会不良性苗头隐患发现在早、化解在小,有效防止了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二是注重资源整合,力推专业力量下沉。通过“人技结合、专群结合”,助推街道级综治中心建设,加强公安、法院、律师、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下沉到社区、到村屯、到田间地头;构建调解、信访、诉讼等“一体化”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将社区与法院视频联调系统作为“互联网+”调解平台重要载体,强化协同联动,做到“未诉先办”从“有一办一”向“举一反三”转变,通过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通过一个案例带动一片治理。区委政法委带领各条线专业力量,分别与奥园社区、葵花社区、时光里社区、杨城寨村等共计18个社区、11个村实现点对点对接,今年一季度,通过专业力量协助调解物业纠纷386件,家庭纠纷189件,继承纠纷1件,开展心理咨询3场,从专业角度,深入发掘各类苗头性、指向性、行动性预警信息,切实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坚持服务不缺位,紧抓急难愁盼问题

  苏家屯区以居民需求为焦点,积极营造“为民、便民、安民、利民”的政务服务环境。一是民生兜底,深化“3+4”解纷保障体系。结合“解纾暖”专项活动,深入推进苏区特有品牌“三零”解纷+四项民生工程暨“3+4”系统工程,依托“零纠纷”工作室,在排查隐患、调解纠纷的基础上,为居民解决各类民生诉求,打造“受理接待+协同指挥+调处化解+跟踪督办+民生服务”于一体的平安建设综合服务平台,采取“全域覆盖,试点先行”模式,探索12345热线工作由城市向农村拓展,形成“政府、街道、村屯、网格”四级联动体系,实现调处纠纷与民生诉求“一站办理、一格通办”。今年截至目前,运用该体系解决未诉先办案件1101件,其中“随手清”975件,“同网共治”126件,有效提高了化解风险的速度和精准度。二是志愿参与,构建群防群治新模式。健全多元协作机制,开辟社会参与新渠道,建强平安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外卖骑手”、“快递小哥”、“苏区先锋”志愿者、“跑腿儿”法治宣传队在巡逻防控、发现隐患、协助处置、法治宣传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不断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将各类纠纷化解在“群众心头、事端源头”,形成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