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周建新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稻路”——超级稻诞生记》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中新网辽宁 2024年01月30日 15:42

  中新网辽宁新闻1月30日电 1月26日,由辽宁省作家协会和沈阳出版发行集团联合主办、沈阳出版社承办的周建新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稻路”——超级稻诞生记》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出席研讨会的著名专家、学者有: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辽宁省作协副主席贺绍俊,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平,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杨晓升,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委员、《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青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华讲席教授程光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化艺术出版社原总编辑查振科,《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荣。出席会议的领导有: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沈阳市新闻出版局局长邓颂,辽宁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鲍义,沈阳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李正跃。辽宁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孙伦熙,沈阳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京,沈阳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郑索军,沈阳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张闯,沈阳出版社总编辑闫志宏,沈阳广播电视台原创基地总监郭志英等主办方代表,及在京和辽沈媒体记者共30余人出席。会议由沈阳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京主持。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稻路”——超级稻诞生记》是由著名作家、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周建新历时三年创作,首次以报告文学形式深情讲述以沈阳农业大学杨守仁先生和陈温福院士为代表的几代农业科学家研发中国超级稻的艰辛历程,勾勒了以传主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心系国家粮食安全、无私忘我、献身科研的群像,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再现,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鼓舞人心的向上力量。

  该书入选2023年度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辽宁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第三季度“辽宁好书”、沈阳市重点文艺创作生产项目。

  辽宁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孙伦熙首先祝贺周建新创作的新收获,感谢各位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辽宁文学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他认为这部作品选题精准,具有代表性;所写的人物高尚,具有典型性,把科学家科研攻关精神和爱国情怀呈现出来,把人物的经历、人物的命运和水稻的命运、产业的命运、科研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沈阳市新闻出版局局长邓颂在致辞中表示,周建新的这部作品是沈阳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一项新突破,描绘出极具东北特色的中国“稻路”。相信通过这次高层次的研讨会,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继续依托辽沈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具有鲜明辽沈辨识度的优秀题材,推动辽沈作家打造更多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

  沈阳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郑索军在致辞中介绍了集团和出版社加强主题出版、精品建设的成效和该书的出版情况,表示将进一步抓好主题出版和精品出版,聚焦时代主题,超前谋划、加强储备、精心组织、精细实施,推出更多紧跟时代的精品力作。

  与会领导和专家对《中国“稻路”——超级稻诞生记》的创作出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题材独特、主题重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人文温度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是近年来主题出版的又一重要收获,特别是在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的背景下,能够鼓舞人心,增强自信。作品展现了科学家科研报国、为国谋计、为民谋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种子安全,为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填补了描写中国超级稻(“北方粳稻”)创立者及创新种子的发展历史的文学作品空白。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文学创作和图书出版领域反映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粮食安全重要使命的成功实践。

  专家们认为,该书主题重要、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突出地反映了粮食安全问题和民生问题,有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也有对历史到现实的思考,却又不局限于写“稻”、写水稻人,而是以两代知识分子的对比、连接,体现出时代的印记。作品的内在张力反映出中国水稻发展历史、时代发展进程,中国的农业文明到当下所走过的道路,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更在传主不懈奋斗的经历中,写出了无数个体强劲有力汇聚在一起承担起历史使命的精神力量,发人深省、鼓舞人心、增强自信。作品还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角度俯瞰粮食和土地,以藏粮于技、藏粮于地两个视角思考生态文明与人类未来的命运,饱含忧患意识。

  专家们认为,这部作品在东北全面振兴、东北文化复兴的大环境下诞生,成功地塑造了杨守仁、陈温福两位农业科学家的形象,写得鲜活、生动、感人,更揭示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写出他们作为农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默默无闻的钻研精神。同时,也成功塑造了他们身后科研团队的集体群像,很好地处理了题材、主题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设计了个人和群像、主线和副线、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在写事中塑造人物。将科学家在科技中不断创新、不断追求的形象立体化,凝聚起师承关系、稻作经验、求是精神等传统的力量,丰富了科学家精神的谱系。在文学表现方面,注重写人、写人的关系、写人和社会的关系,写出了科学家的风骨和内心世界,对当前报告文学的主题创作、人物塑造和深化精神世界的挖掘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周建新对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表示感谢。他说,这部书不仅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而且是属于很多人的。许多人都在东北历史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书写着东北人民干事创业、实现全面振兴的动人故事。如何描绘新时代的历史巨变与精神图谱是创作者的职责。今后,要不断书写东北振兴火热图景,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与会专家围绕作品主题、结构、叙事、人物、语言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刻解读,对深入挖掘内容及艺术形式延展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