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直击沈阳于洪区打造“东北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幸福场景!

中新网辽宁 2023年08月07日 20:23

  核心提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沈阳市于洪区以打造“东北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定位,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身”宜居村、产业村、和美村、富裕村,更有万千农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提笔续写新篇章,奋力擘画新蓝图,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中新网辽宁新闻8月7日电(记者赵桂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8月7日,中国新闻社记者走进沈阳市于洪区一个个村庄,所到之处鲜花盛开、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村民们幸福感爆棚。“现在不仅是环境好,喝的水让人放心、污水排放也让人舒心,IC卡缴纳水费明明白白,让人省心。再看看我家的卫生间,洗澡、上厕所都和城里一样,儿女、孙子都愿意回来住,这‘三网’‘三美’工程真正让我们就地享受到了现代化生活。”边台村农民韩维静高兴地告诉记者。

于洪区作为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区,在宅基地数字三维建模、使用权流转网上交易、全域“房地一体”不动产证换发等方面,创造了多个全省第一。图为边台村村民韩恒涛翻建后的家。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于洪区作为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区,在宅基地数字三维建模、使用权流转网上交易、全域“房地一体”不动产证换发等方面,创造了多个全省第一。图为边台村村民韩恒涛翻建后的家。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关键词:美丽、宜居、文明

  从“美”出发,以民生需求为根,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

美丽的边台村。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美丽的边台村。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率先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一样的生活

  在边台污水处理站,沈阳市于洪区公用事业发展中心水务部朱守业告诉记者:“目前全区已建设27处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污水经管网收集后,统一纳入村屯污水处理站,通过AO+MBR工艺集中处理,排放达到一级A标准。”

  

  采访过程中,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于洪区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农村“三网”配套和“三美”建设工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边台村村民韩维静在厨房忙家务。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边台村村民韩维静在厨房忙家务。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来自于洪区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该区在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方面,可谓是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于洪率先开展农村“三网”(集中供水、污水、燃气)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近10亿元资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铺设供水管线930公里,建设供水泵房和二次加压泵站11座,全区64个村约3.5万户近10万人实现集中供水;铺设污水管线675公里、建设污水处理站27座,45个村实现一体化污水集中处理,同步实施了室内水冲管网式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34个村燃气管网主体工程已完工,农村清洁能源加速替代,让广大农村居民能就地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宜居生活。同时,结合村庄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开展“三美”建设,年底前规划保留村将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累计建成44个省级美丽宜居村,81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省级整洁村标准。

边台污水处理站。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边台污水处理站。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45个村实现了一体化污水集中处理。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45个村实现了一体化污水集中处理。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获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近年来,于洪区结合村庄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开展“三美”建设,今年年底前规划保留村将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累计建成44个省级美丽宜居村,81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省级整洁村标准。

  “村里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每天统一清扫村里垃圾,并且设有秧棵垃圾收集池,生产生活垃圾由区城管局统一负责运转处理。”边台村党支部书记贾丹说。

于洪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体系。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于洪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体系。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于洪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体系。”区城管局副局长魏宇说,农村环境卫生扫保由原来的以各街道为责任主体转而划归区城管局,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实施环卫一体化扫保,保洁人员原则上雇佣的都是本村村民,为农民就地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美丽庭院。
美丽庭院。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不断深入,在做好村内环境保洁的基础上,于洪区还将村庄外国省干道、县乡公路、铁路沿线、水系水域及设施农业大棚区等垃圾治理统筹纳入环卫作业体系范畴,推出“一化两区”的作业制度,即村屯公共区域巡查网格化,村屯内常态化作业区和乱排乱卸问题应急作业区,每年区级投入3600余万元保障资金,建立健全了农村常态化保洁和长效体制机制,农村地区垃圾收运处置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日产日清、不积存,于洪区获评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荣誉。

一尘不染的乡村街道。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一尘不染的乡村街道。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村幸福食堂传来老人们欢声笑语

  当日下午三时多,于洪区平罗街道前辛台村幸福食堂传来欢声笑语。十余名老人围桌而坐,品尝可口饭菜。饭后,72岁村民李永义主动留下来,帮忙收拾碗筷、打扫卫生。

幸福食堂为村里老年人增添了幸福感。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幸福食堂为村里老年人增添了幸福感。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老年人一天就吃两顿饭,早餐主食鸡蛋小咸菜,下午餐两荤两素一汤,营养均衡,村里还给补贴,以前做梦都想不到。”李永义一边扫地,一边跟记者闲聊,幸福食堂为他解决了吃饭难题。享受了村里福利,他就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前辛台村是2022年辽宁省唯一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村庄,在注重文明乡风建设的同时产业发展成效十分显著。该村采取“公司+企业+农户+基地”运营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余万元。经济基础夯实了,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成为该村新课题。

看了幸福食堂的每周食谱,是不是觉得这里的村民很幸福?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看了幸福食堂的每周食谱,是不是觉得这里的村民很幸福?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村里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较多,不少存在‘做饭难’问题。”前辛台村党支部书记王强说,该村利用闲置农房投入12万元建立了幸福食堂,村内六十周岁以上老人早餐5元、晚餐8元,九十周岁以上免费,运营成本均由村集体补贴负担。目前,幸福食堂有固定就餐老人已达28名。

  基础设施强起来,人居环境也美起来,公共服务优起来。清垃圾、治污水、改厕所……于洪积极呼应农民群众的期盼诉求,有力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在幸福食堂就餐的老人们。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幸福食堂就餐的老人们。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马三家街道静安村满族文化活动。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马三家街道静安村满族文化活动。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光辉街道东老边村趣味运动会。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光辉街道东老边村趣味运动会。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关键词:富裕、突破、幸福

  从“富”出发,以人民幸福为福,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大房身村党支部副书记鲁毅正在大棚里直播。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大房身村党支部副书记鲁毅正在大棚里直播。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获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称号

  “大家好,我们村这茬西红柿正在掐尖,再有一个月就能上市,咱们于洪马三家的铁皮柿子口感酸酸甜甜、清清脆脆,欢迎大家来品偿。”在大房身村党支部副书记鲁毅的抖音直播间里,于洪的特色番茄通过互联网走向了全国各地。

  “这个北虫草是我们驯化培育的,一棚一茬能培养4万盆,收获鲜草2万余公斤,一年能种3-5茬,总产值能达80来万元。而且我们区里还有弘侨生物等深加工企业,深加工后价值更高。”北陵街道后丁香虫草种植基地周红笑着说。

于洪区北虫草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品荣誉称号。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于洪区北虫草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品荣誉称号。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于洪区结合耕地资源有限、基本农田占比较高的实际情况,以“3+1”特色产业(蛹虫草、特色番茄、精品稻米和特色渔业)为引领带动全区产业发展。于洪区是沈阳市最早规模化种植和发展虫草产业的地区,全区虫草产业生产基地总面积255亩,年产量114万公斤(干草),年产值6300万元,于洪区北虫草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品荣誉称号。番茄产业以设施种植的口感型西红柿为主,总面积3000余亩,年产量2300余万公斤,年产值可达1.3亿元,培育有拉马台、鑫炎红等品牌,深受市民喜爱。

  实现了乡村振兴数字赋能

  为加速农产品上行、促进农村消费、优化农业结构,于洪区建成区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1个、电商镇1个、电商村6个,注册电商服务公司8家,注册线上店铺66个。同时,为农事企业、合作社提供直播场地,现场指导电子商务技能,提供技术服务、产业分析及运营思路,今年已累计培训电商人员500余人次,实现了乡村振兴数字赋能。

平罗街道前辛台村栾翠配送中心工作场景。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平罗街道前辛台村栾翠配送中心工作场景。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放心农产品标志的“两品一标”,于洪区绿色食品企业已达到28家、累计认证面积1.955万亩;有机食品1家、种植面积163.2亩。“万金蟹田大米”和“马家干菜”获得2022年辽宁省知名农产品品牌授牌。

前辛台村沈阳栾翠配送有限公司将村民们的农产品集中收上来,统一配送销售。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前辛台村沈阳栾翠配送有限公司将村民们的农产品集中收上来,统一配送销售。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乡村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

  于洪区依托蒲河资源优势,全力推进边台村—富强村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改革创新先导、城乡融合典范、和美乡村样板。边台、大房身、北甸子、前辛台等村大力发展民俗体验、采摘露营等休闲农业,今年“五一”期间休闲农业接待量增长50%以上,累计接待游客12余万人次,营业收入1500余万元,全面带动农民增收。于洪区通过强龙头、兴业态、树品牌,有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产业全链条提质升级,在乡村振兴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集聚了新动能。

平罗街道富强村,党建引领发展设施养殖南美白对虾产业。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平罗街道富强村,党建引领发展设施养殖南美白对虾产业。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宅基地改革创造多个全省第一

  宽敞庭院、落地门窗、几净窗明,这是边台村村民韩恒涛的家。“房屋翻建后,上水、下水、燃气都入户,我感觉比城里生活还要好,家里现在是空气能取暖,即便捷又环保。”韩恒涛高兴地说。

村民韩恒涛家的农房翻建项目成为沈阳市农房翻建审批颁证的首例。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村民韩恒涛家的农房翻建项目成为沈阳市农房翻建审批颁证的首例。于洪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村民韩恒涛家的农房翻建项目,不仅获得了沈阳市第一本《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还在竣工验收后,顺利取得了《不动产权证书》,成为沈阳市农房翻建审批颁证的首例。目前,于洪区已受理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申请119宗,审批105宗,有效改善了农户居住条件和乡村面貌。

  于洪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春霖告诉记者,于洪区作为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区,坚持稳慎与创新并重,开展问卷调查,搭建数字化宅基地管理平台,形成宅基地有偿退出等44项创新性制度成果,其中《沈阳市于洪区宅基地有偿使用指导意见》被农业农村部收入政策汇编;宅基地数字三维建模、使用权流转网上交易、全域“房地一体”不动产证换发等工作创造多个全省第一。

采访路上,记者偶遇马三家街道西大林村村民正在村荷花池边唱歌娱乐的幸福场景。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采访路上,记者偶遇马三家街道西大林村村民正在村荷花池边唱歌娱乐的幸福场景。中新社记者赵桂华摄影。

  于洪区与沈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密切协作,开展使用权网上流转交易试点,打通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农房高效、透明、便捷入市流转(出租)通道,目前宅基地试点村已扩大到81个。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的边台村、富强村宅改民宿项目已开工建设,“国风小院”等民宿项目正在谋划推进,乡村“沉睡”的资产变成农民致富和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本文视频由记者赵桂华拍摄)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