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共同呵护“美丽心灵”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石朕)“当前,社会竞争、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等问题,使青少年心理问题趋向严重,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昨日,省政协委员、大连旅顺口区妇联主席刘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不是小事儿,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刘景表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到同学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状态,最终影响孩子的学业、情感关系,甚至对未来人生是否幸福都有重大影响。经过调研,刘景发现,近年来,虽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一路走高,但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空间仍然被应试教育压力严重挤占,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仍然不够。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部分学校即使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很难面向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辅导。
“中小学要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课程设置当中。”刘景提出,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心理辅导室,并将心理教师专业督导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每年定期督导。“学校除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外,还需要加强对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刘景看来,要重视对班主任教师的心理课程培训,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便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跟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并做好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科学研究与创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舞蹈、戏剧、绘画、诗歌等艺术培训、表演相结合,寓教于乐;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刘景表示,“整合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逐步建立校地共建、家校共育、校社合作、医教结合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网络。”刘景进一步解释,校地共建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学心理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开展教育科研、课程建设、专业督导、教师培训、见习实习等活动,让大学心理学科的专业优势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充分发挥作用;家校共育方面,通过三级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程等途径,面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增强家校配合度,共同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