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5年持续助推大连市120急救体系建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春燕
急救车增加到74辆、急救医生增加到305人、急救分站增加到14个……今年,我市破解120急救“呼叫难”“速度慢”问题,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主城区缩短到15分钟、区市县缩短到20分钟。十四届市政协履职第一年,主席督办提案中《关于优化急救中心站点布局进一步推动我市急救体系建设的提案》,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成效。
自2018年起,市政协急群众所急,围绕我市120急救体系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等问题,一年接着一年提建议,一年接着一年解难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态度,持续“会诊”大连120急救体系。
2018年,市政协成立课题组,120急救体系的“会诊”专家们对比调研的17个城市急救体系建设情况,7次召开座谈会、分析论证会广泛征询意见,形成了近万字的综合性调研报告。
2019年,市政协将“加强120急救体系建设”列为年度重点协商计划,组织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协商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当年,市政府集中采购了13台负压救护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43名急救工作人员,将“急救中心通信系统改造及急救设备车辆配置项目”列为2020年15项重点民生工程。
2020年,市政协将120信息化建设列为监督性视察内容,并与高校合作,结合我市城乡地理交通、人口规模、社区分布等因素,运用GIS技术,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对急救站点布局进行了科学测算与分析。
2021年,课题组围绕急救站点布局规划多次进行交流研讨和实地考察,向市委、市政府正式提交了《大连市急救中心站点布局优化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大连公共卫生和城市急救“模式”以“15分钟到达”为目标,优化城市120站点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实现“患者—急救中心—救护车—医院”多方联动、以“五大中心”建设为基础促进全市医疗急救高质量发展。
2022年,由市政协科教卫委提交的《关于优化急救中心站点布局 进一步推动我市急救体系建设的提案》被列为年度主席重点督办提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分别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形成了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方案。按照该方案,大连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覆盖城乡的急救体系建设。
为使提案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市政协召开提案办理专题协商会,听取市卫健委和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提案办理情况。市政协还实地考察120急救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2个新建中心站点建设情况,以及人员与车辆配备情况。
目前,主城区急救分站已增加到14个;急救车辆增加到74辆,其中监护型救护车49辆、负压型救护车20辆、特种车5辆;急救中心职工人数由173人增加到305人;其他区市县新建3个急救中心,改扩建2个急救中心;同时新建13个急救分站,改建2个洗消分站,对9个现有分站维修完善。经此努力,现在主城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由原来的25分钟缩短到15分钟,平均急救半径由原来的10公里缩短为6公里,其他区市县平均急救时间可达20分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0急救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四届市政协将继续发挥优势作用,持续关注120急救体系建设,协助党委、政府进一步提升城市健康安全保障能力,回应群众诉求,满足群众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