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长兴岛恒力石化码头:水下3厘米的较量
中新网辽宁新闻10月23日电 (通讯员张静)凌晨4点的渤海湾畔,海风轻柔,曙光微醺。
在长兴岛恒力石化码头水工施工现场,中交一航局三公司船舶分公司起重班长陈继双的闹钟准时响起。朝气蓬勃的闹铃声,仿佛在奏响奋斗序章,迎接新一天的大干快上。
“喂!吴调,我是起重班小陈。麻烦安排车,半小时后去恒力现场!”
利落干脆的起床穿衣,20分钟内搞定洗漱和早餐。把随潮水作业习惯刻进骨髓的陈继双有条不紊,踏着初秋的夜色出门,准备和他最熟悉的海上“巨无霸”——沉箱开始新一轮的较量。
三十出头的陈继双,18岁就开始和沉箱打交道。年复一年的海上施工不仅留给他黝黑的皮肤、沧桑的脸,还有近千座沉箱安装的点滴积累和宝贵经验。“干的越多,你越有敬畏心,越不敢怠慢。”虽然操作流程已经熟悉到刻进骨子里,但陈继双还是把每一次安装都当作第一次,恪守标准,打磨精度,在沉箱安装的质量上“锱铢必较”。
正在建设的长兴岛恒力石化码头,业主要求严守15厘米的安装规范,而疫情和前期手续的影响又导致各分项施工时间进一步压缩。“必须在保障安全质量的双前提下,把进度提起来!”项目经理李建兴如是强调。
没有质量的效率等于零分。而追求质量的捷径,只有精雕细琢。
在长度平均20米以上,重量平均2000吨的沉箱这个庞然大物面前,人实在太过渺小。与此同时还需面对厘米级精度安装的高要求,驾驭难度可想而知。但负责起重安装精调重要环节的陈继双自有其道。“跟这个大块头打交道,急不来,只能慢工出细活。”
“带缆组、抽水组、浮运组做好准备!”
“浮运组,沉箱还需多久到达?”
凌晨4点半,陈继双手中的高频热闹起来。出运、驻位、压水,他反复过问、多次确认,不放过一个细节。经过3个半小时的出运,沉箱进入码头独立墩的安装区域,缓缓下潜入水,陈继双也开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3米—2米—1米,他一边听着测量上报的数据,一边计算沉箱偏移的角度和距离,指挥方驳左右缓慢移动,带动沉箱摆正。
“方驳105,东南位置偏移2米,松左后锚1米,慢绞右前锚,好,打住。测量报数据!”
50厘米-30厘米-20厘米,随着沉箱和基础安放线的距离越来越近,陈继双果断用起手扳葫芦。在他的指挥下,手扳葫芦如同长了眼睛的小手在海底搭上了积木,一点一点把沉箱这个大块头从偏到正,从距离设计安放线20厘米,慢慢挪至10厘米、5厘米。“误差还能再小点!”虽然已经达到标准线,但坚持追求更好的陈继双没有停止指挥。千吨之重的海上大块头,在他的精雕细琢下,1个小时即精准落底安装,最终误差仅3厘米。
重复的事情认真做,质量和效率才能双管齐下。靠着这种信念,陈继双和他的起重班组,辗转长兴岛恒力和红沿河取水口两个项目现场一个多月,辅助拖运沉箱33座,安装沉箱22座。即使疫情封闭管理时也没有停止奔波奋战,创造了多次单日安装两座沉箱和一次单日安装四座沉箱的历史新记录。
“功劳属于所有人,我只是做好自己该做的。”急着赶往下一个现场的陈继双对于成绩,连连摆手。
“喂!吴调,麻烦安排车,去红沿河现场!”迎着耀眼阳光,陈继双又踏上出发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