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沈白高铁:生态优先科技赋能

本站 陈兴博

  近日,沈白高铁的建成通车,不仅标志着东北地区高铁网络的进一步完善,更以其在规划、建设全过程中对生态保护的精细考量与科技创新的深度应用,为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兼顾效率与保护、发展与民生的有益实践,交出了一份生态与民生和谐共生的答卷。

  沈白高铁穿行于长白山麓、浑河之畔,沿线生态环境敏感,人文景观丰富。工程建设者深刻认识到,发展的前提是守护好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面对抚顺市东洲区碾盘乡线路需穿越的公益林,项目团队毅然放弃了更为“简洁高效”的开山方案,选择了增加成本与工期的隧道方案,只为保护那片生长了半个多世纪的油松林。跨越居民区与农田的浑河特大桥建设,则是对“民生为本”理念的生动诠释。在跨越浑河这一重要水源地时,钢围堰与防污帘构筑起坚实的物理屏障,实现了施工区域与河水的彻底隔离,确保了浑河水质与水生态的安全。

  从保护一片林,到守护一条河,再到关怀一方民,沈白高铁的建设过程清晰地表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全可以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进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高铁的魅力在于其速度与平稳,而这背后是极致精准的建造工艺与日益精进的科技支撑。沈白高铁在追求“杯水不洒”的乘坐体验过程中,将智能建造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承担全线13万余块轨道板预制任务的中铁九局智能建造基地,展现了“中国智造”的力量。其采用的新研发流水机组法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高精度的轨道板,如同为高铁列车铺设了一条极致平整的“跑道”,是其能够平稳高速飞驰的基础。

  每一块轨道板都嵌入了RFID“智慧芯”,赋予了其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管理平台,则打通了生产、管理、监管各环节的信息壁垒,形成了协同高效的作业体系,实现了“一体化、数字化、可视化”的智慧生产模式。

  沈白高铁智能建造基地的实践,不仅为本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核心部件,其积累的技术、专利和管理经验,也已通过全国十余个基地网络,应用于哈大、杭长、盐通等多条高铁线路,持续为中国高铁这张“国家名片”赋能提速,彰显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

  沈白高铁的经验表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力量,辅之以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广袤大地上描绘出更多建设与保护并行、发展与民生共赢的壮丽画卷,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可持续的强劲动力,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实践智慧。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