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移动课堂”——匠心守护深夜实干点亮丹大

本站 刘佳 李秋男

  “图片上的缺陷是静态的,只有亲眼看到它在设备上的真实状态,分析才能更深入、更准确。”在大连供电段大连检测车间分析工区的会议室里,车间技术骨干刘岩石正在对工区职工进行业务指导,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拉开序幕。

  为切实提升车间干部职工对设备缺陷的辨识能力和分析水平,大连检测车间精心组织安排,将培训从室内延伸至作业现场。培训首先由技术骨干负责,从常见缺陷的类型特征,深入到其形成机理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讲解。讲解过程中,技术员语言精炼、条理清晰,将抽象的缺陷理论,与大量的历史缺陷图片和数据资料相结合,为接下来的现场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理论讲解结束后,大家直接奔赴丹大线检修列作业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学习。针对培训中提到的典型缺陷,大家对照实物,仔细观察其在真实设备环境下的形态、位置和关联影响,技术员则在一旁进行补充讲解,分享在复杂环境下精准定位缺陷根源的宝贵经验。

  “大家看,这个磨损痕迹在图上可能只是一个圈,但现场看,它的边缘有明显的亮痕,这说明是近期才加重的。”现场观察环节中,车间技术骨干带领职工们穿梭于检修设备之间。一旦发现与理论案例相符的缺陷特征,他便会立即叫住大家,开启“现场教学”。他走到设备旁,亲手指出缺陷细节,一步步引导职工将理论与实物进行关联。通过 “案例参考- 现场核验 - 复盘总结” 的闭环学习,大家不仅掌握了缺陷分析方法,更深刻理解了现场环境对缺陷判断的重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切实提升。

  返回会议室后的分组研讨,更是从“听讲”变成“会诊”现场。“今天在现场看到的那个连接件问题,大家来分析一下,它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抛出,讨论氛围一下子热烈起来。各小组结合现场观察的直观感受和理论知识,从材质、工况、维护记录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干部职工们认真聆听,积极辩论,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这次培训不仅是一次技能的提升,更是一次科学思维的淬炼。从图片识别的严谨,到现场观察的精准,从逻辑推理的严密,到结论判断的规范,每一个细节都诠释着分析人“零误差”的追求。大连检测车间的干部职工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每一次分析中践行“一点不差,差一点不行”的小东精神,为保障设备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