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铺就民生幸福路 激活发展新动能
当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5937亿元的数字新鲜出炉,这不仅是基建版图上的厚重笔触,更是经济脉动与民生温度的生动诠释。从长三角的高铁新线到东北的沿边通道,这笔超越年度目标预期的投资,正以铁脉延伸之势,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铁路固投向来是经济增长的强引擎,其乘数效应在数据中清晰显现。按照1∶3的高铁投资带动比计算,5937亿元投资已直接拉动冶金、建筑、制造等关联产业近1.8万亿元投资,创造超 1300万个就业岗位。在河北雄忻高铁建设现场,4.2亿元年度投资正转化为架梁机的轰鸣;渝昆高铁施工现场,每一米轨道延伸都联动着600余家一级配套企业的生产节奏。这种“投资—生产 —就业”的良性循环,从自主研发的动车组塞拉门到高铁快运技术,创新成果在投资实践中不断涌现,为经济回升向好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推动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补链强链。
投资的分量,最终要靠民生福祉来丈量。5937亿元背后,是越来越密的幸福路网,沈白高铁沈白段铺轨推进,让白山至沈阳通勤迈入2小时圈,通化到北京物流时效从3天压缩至1天;杭温高铁的开通运营,串联起神仙居等旅游资源,让浙江陆域1小时交通圈成为现实。在环京地区,新增的14列通勤动车组让廊坊至北京的早高峰不再匆忙;在偏远乡镇,150余个新增列车停靠站与公益性慢火车一道,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从 走得了到走得好,铁路投资正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区域协调发展的棋局中,铁路固投更是关键落子。在长三角,沪苏湖高铁新线运能释放,让上海至广州的大站快车旅时大幅缩短,强化了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在东北,沈佳高铁与G331沿边通道形成快进慢游合力,将长白山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中西部,集大原、荆荆高铁等项目加速推进,让内蒙古、湖北等地更深融入全国高铁网。这种“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布局,打破了地域阻隔,推动着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为区域协同发展插上了翅膀。
5937亿元的投资账本,既是铁路建设的进度条,更是民生改善的成绩单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随着后续项目的推进,当更多新线通车、更多服务升级,铁路必将以更强劲的姿态,承载着人民的期盼与发展的使命,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持续飞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