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中欧班列(沈阳)突破2000列:畅通双循环的“钢铁驼队”
10月14日,一列满载54个40英尺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从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驶向莫斯科,标志着该中心往返开行班列累计突破2000列。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东北地区中欧班列运营的新纪录,更折射出我国跨境物流体系日益成熟、开放型经济活力持续迸发的生动图景。
自2023年正式投入运营以来,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两年间运输货物超22万标箱,服务企业2000余家,年均进出口货值逾2亿美元,班列开行量稳居东北首位。尤为可喜的是,2024年回程班列数量创历史新高,真正实现了“重去重回”的双向畅通。这不仅是物流效率的提升,更是外贸结构优化、内需外需联动增强的有力体现。
中欧班列之所以能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关键在于其精准对接市场所需。沈阳集结中心依托2600个标准箱堆存能力与六大口岸通道,构建起覆盖20余国50余城的物流网络,承运商品超5000种。从本地特色农产品到高端制造零部件,从跨境电商包裹到海外优质消费品,班列既“走出去”也“运回来”,让东北制造更便捷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也让国际好物更快抵达百姓餐桌。这种双向流动,正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微观实践。
效率是物流的生命线。如今,沈阳至莫斯科的班列最快仅需10天,较海运提速3倍,成本却只有空运的五分之一。这一优势的背后,是铁路部门自主研发的信息平台实现海关、铁路与企业数据实时共享,使通关效率提升超50% 。技术赋能与流程再造,让“钢铁驼队”跑得更快、更稳、更智能。特别是“沈阳—别雷拉斯特”精品班列的开通,通过“枢纽对枢纽”模式,实现了境内外“铁路快通”与“先查验后装运”的创新监管,单箱节省成本300元,累计为企业降本460多万元。
更值得称道的是,班列的集聚效应正催生区域发展新动能。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等企业因物流便利而向沈阳汇聚,产业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近百家企业直接受益,东北三省乃至京津冀、长三角的货源在此集散,沈阳作为东北亚物流节点的地位日益凸显。这种“班列+园区+产业”的开放型经济生态圈,不仅优化了区域物流网络,更推动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七市一区的货物在沈集散,形成省内货物货值占比近70%的协同发展格局。
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的蓬勃发展,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也是东北全面振兴进程中的一抹亮色。它用一趟趟奔驰的列车,架起联通世界的桥梁,传递合作共赢的温度。未来,随着欧亚物流网络不断织密,这支“钢铁驼队”必将为畅通经济循环、服务民生福祉注入更强劲、更温暖的力量。
中欧班列(沈阳)的突破性发展,既体现了东北地区从“末梢”向“前沿”的转变,也彰显了我国构建新发展的格局。通过“双驱动、三通道、五线路”的运行格局,沈阳班列将加速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建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在高水平开放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双重赋能下,这支“钢铁驼队”必将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有力引擎,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