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精检细调不差毫厘

本站 王怀国

  为保证运输安全,山海关工务段抢抓秋季线路维修黄金期,从10月初开始,这个段采取添乘人感、车载仪报警等方式,对管内京哈线晃车处所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年度维修计划,结合设备秋检实际,组织力量对车载仪图幅分析数据变化较大的线路病害开展精调整治,不断提升旅客列车运行舒适度,为冬运设备能力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10月16日2时10分,山海关工务段锦州南重点维修车间二工区工长吴志刚和12名工友到达京哈线下行454公里700米处网门外,清点完工具,等待天窗命令。“今天我们要对京哈线452公里200米至400米线路进行轨距精调,整治后误差不超过0.3毫米,确保干一处好一处。”吴志刚大声叮嘱道。

  “‘天窗’命令已下,可以上道作业。”2时30分,随着施工命令的下达,作业人员迅速拿起材料机具,冲上线路,分为三个小组分散在有效防护距离作业单元内忙碌起来。只见三名班长手持电子道尺,开始分段测量轨距。他们每隔两根轨枕撂一下道尺,并在轨枕上标注数据。作业人员紧随其后,打开扣件弹条,使用专用撬棍卸下旧轨距块,再挑选型号合适的轨距块装上,然后上紧弹条。作业程序如行云流水,一块一块地向前推进。

  “这处轨距误差大0.1毫米!小韩,把这个新安上的轨距块再卸下来,重新调整。”作业班长张强一边测量,一边对作业组人员韩佳余说。“班长,就差0.1毫米,还要卸下来吗?这一卸一装挺费事的!”韩佳余看着张强有些迟疑地问。“必须卸下来,差0.1毫米也不行!”张强的语气不容置疑。韩佳余随即卸下轨距块,张强挑选了一个合适的轨距块重新安上,再次测量轨距,误差仅0.06毫米。张强看着轨距尺上的数字,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为了修正0.1毫米的误差,张强和工友们反复进行调整,把“精”字体现在毫厘之间。

  “各班长要注意作业小组之间‘搭茬’的地方轨距要平顺过渡,防止衍生次生病害。”工长吴志刚一边检查作业质量,一边提示各班长。

  时至深秋,气温降至零上9摄氏度,茫茫夜色笼罩着薄雾,也透着一阵阵寒意,钢轨上、路基表面凝结一层露水,现场每个人脸上、头发上、衣服上,也都被汗水和露水打湿了,大家都忙得汗流浃背,你追我赶,一刻也不停歇。

  6时正,“天窗”进入倒计时30分。工长吴志刚开始对作业地段进行逐米逐处验收。“大家加把劲儿,有13根轨枕轨距不达标,还得再精细调整一下”。吴志刚一边指挥,一边将道尺精准地卡在两股钢轨之间,仔细观察数据。说话时,他的目光始终没离开道尺。在吴志刚的组织下,作业人员将13根轨枕扣件弹条松开,开始对轨距块进行调整。6时30分,该作业组顺利完成200米线路精调任务。质量符合验收标准,线路正点开通。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