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黄洋:以坚守践初心的质检工匠

本站 田勇

  近年,沈铁工业集团薛铁公司生产的高锰钢辙叉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8家铁路局、海外14个国家,在彰显国铁企业制造实力的同时,更以过硬的产品质量,服务着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薛铁公司技术质量部探伤工黄洋,是职工们公认的“质量守门人”。35岁的他,已在高锰钢辙叉产品生产制造、质量检验等岗位上坚守深耕11载,尤其是2020年担任质检小组组长后,他用专注与执着,守护着产品走向市场的最后一道关卡。

  扎根一线筑牢技能基石

  2014年,黄洋走出校园,入路分配到薛铁公司。初到岗位,黄洋以机加车间机床工的身份,第一次接触到高锰钢辙叉的生产制造流程。

  每一步历练都是成长的阶梯。高锰钢辙叉作为铁路轨道关键部件,加工精度直接关乎行车安全,铣削作业对操作技能要求极高。爱琢磨、好研究的黄洋,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日复一日勤奋学习、精准操作,累计完成近9000棵高锰钢辙叉铣削加工,每棵产品尺寸误差均控制在公差范围内。这段经历让黄洋掌握了高锰钢辙叉的生产工艺,为日后工作夯实了基础。

  2016年,为提升专业能力,黄洋主动报名参加超声波探伤培训并于当年取得了无损检测人员技术资格证书。那段时间,黄洋每天携带探伤设备,检测辙叉内部质量,排查细微缺陷,认真负责地为每棵产品进行“体检”。

  精益求精助力生产提效

  2017年,黄洋担任机加车间质检员,他白天跟随老师傅学习质检流程,夜晚梳理检验标准并熟记铁道行业各项规范。3个月后,黄洋全面掌握了技术要领,能够针对不同型号辙叉制定个性化检验方案,具备了独挡一面承担车间质检任务的能力。

  2018年,薛铁公司承接了马来西亚高锰钢辙叉订单,由于传统加工方式效率低、精度差,在端面底板1:20斜度加工过程中,多次出现尺寸超差。黄洋主动请缨,全程跟踪生产,蹲守车间观察加工过程,对照图纸反复测算,经他提出制作1:20斜铁胎具并实施后,不仅加工精度误差控制在0.5mm内,生产效率还提升了30%。这次攻关助力企业完成出口订单,闯出了海外市场第一步。

  面对“检验工作需多人配合,耗时近20分钟且易出现误差”的情况,黄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CAD绘图软件,结合实践经验,研发出“鱼尾空间板槽对中检验样板”。新样板投入使用后,单人5分钟即可完成检验,准确率达99.8%。这项举措大幅降低了检验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生动诠释了“源于一线、用于一线”的工匠精神。

  2020年4月,黄洋调任技术质量部质检员。为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他自主开发“高锰钢辙叉成品入库电子台账”,实现了该产品从铸造、加工到检验的全流程信息清晰可查。

  坚守担当绽放党员风采

  黄洋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将初心融入每次检验,把使命落实到岗位的每个细节。2023年5月,质检团队两名同事因家里急事休假,黄洋主动扛起重担,负责辙叉毛坯打磨、成品组装打磨、成品喷漆入库以及配合销售部完成铁科辙叉资料报检、交验等工作。20多天里,他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推迟2小时下班,累计检验毛坯180多棵、成品入库180多棵、完成铁科交验90多棵,如期完成生产发车计划,践行了“党员就是顶梁柱”的承诺。

  2024年以来,企业陆续接到法国、哥伦比亚出口辙叉订单,工期紧、质量要求高。黄洋主动放弃休息,每日早出晚归蹲守生产现场,全程跟踪指导、加工尺寸把控与成品检验核对。有一次,他发现辙叉芯轨20mm、50mm端面轮廓尺寸超差,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分析原因、制定返修方案,通过测量打磨,不仅解决了问题,还缩短了后续加工时间。为满足哥伦比亚客户现场铺设需求,黄洋连续2天工作至凌晨,带领质检小组完成最后一批产品检验,确保货物按时发运,客户对这批辙叉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过去五年,围绕高锰钢辙叉产品,黄洋累计检验成品约11000棵、铁科交验约3500棵、出口国外约200棵。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是他对质量的极致追求。

  从机床操作者到探伤“体检师”,再到质检“守门人”,黄洋十年如一日扎根生产一线,用不懈奋斗、创新思维与坚守担当,为生产创效贡献了力量,曾获工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沈铁工业工匠等荣誉。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