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晨光到夜色:12小时的责任与坚守
10月3日7时,本溪车务段本溪站运转车间二班三调的调车长庄绪友提前来到点名室,并认真地在计划单上用红蓝两色笔做着标记,这是他坚持了十年的习惯。他说:“早点来可以再熟悉一遍当日作业计划,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节日期间车流变化大,更应如此。”
7时30分,班前点名会准时开始,该站值班站长传达上级文件、工作重点和节日注意事项,庄绪友在笔记本上认真做着记录。“信号楼,二班三调通话试验。”“通话清晰,良好。”7时50分,庄绪友进行通话测试。 “今天预计作业量超过100钩,大家要格外注意峰顶作业安全。1号连结员温士龙负责领车时一定要确认好信号显示,2号连结员王禹尧复检时重点检查车辆状态,3号连结员李春阳防护位置要站准。” 作为调车指挥人,庄绪友认真叮嘱3名连结员注意作业细节。
“紧急停车!1号、1号。” 8时许,对讲机里突然传来的指令让所有人瞬间紧张起来。只见1号连结员迅速攀上车辆扶梯,身子悬在车外,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前方。庄绪友站在原地,像雕塑般凝视着车辆移动。上车、挂钩、撤溜、摘钩、下车、放风、确认车辆制动状态,一套调车作业的标准流程,在外人看来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个动作都必须精准到位,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连锁反应。庄绪友对记者说:“我们的工作就像在钢轨上绣花,不仅要细心,更要用心。”
“跟着庄哥干活,最大的感受不是累,而是踏实。” 连结员们一边快速吃着盒饭,一边对记者说。12时,秋日的阳光直射在钢轨上,温度计显示环境温度已近50℃。庄绪友蹲在一组车辆旁,正用手锤敲击着车轮踏面,通过声音判断刹车片状态。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滴落在轨枕上。“庄哥,先吃饭吧。”年轻的3号连结员递过来盒饭。庄绪友却摆摆手说:“等检查完这列车再吃,下午还有32车焦炭要紧急送往企业。”他掀开车辆制动阀盖,仔细检查着每一个零件,并对3号连结员说:“你看这个闸瓦已经到限了,必须立即更换。节日期间车辆使用频繁,我们多检查一遍,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15时,在近千米长的股道间,庄绪友已经往返了20个来回,此时步数早已突破15000步。他开玩笑说:“我们调车人都是‘步数王者’,从早上接班,到晚上交班,室外作业长达10余个小时左右,一个班下来,走上几万步是常有的事儿。”
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确是沉甸甸的责任。每钩作业,庄绪友都要在车列首尾间往返确认;每个环节,都要亲自检查到位。与他共事的连结员们记得,有一次暴雨天气,庄绪友为了确认一个疑似故障的车辆连接处,在齐膝深的水中跋涉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彻底排除隐患才放心。“调车工作最怕的就是‘想当然’。”庄绪友说,“你看那些事故通报,很多都是因为省略了一个小步骤。我们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可能就避免了一起事故。”
夕阳西下,编组场的灯光次第亮起,此时已是傍晚18时。庄绪友回到待业室喝口水,他的妻子打来电话,叮嘱他要按时吃饭。庄绪友看了看手中的作业计划表,与妻子寒暄了几句便放下电话,转身拿起对讲机:“信号楼,三调11道作业完毕,请求下一钩计划。”
20时,交接班时间到了。一天的紧张作业结束后,尽管已经非常疲惫,但庄绪友在依旧带领3名组员,一丝不苟地与接班人员进行交接,并在值班日志上认真记录着当天的作业情况:当日完成调车作业32批,调动车辆912辆,发现处理隐患3起....。。随后他又把2号连结员叫到身边:“今天你那个提钩动作还不够流畅,明天我早点来,再给你细讲一下发力技巧。”这种“传帮带”是庄绪友的另一项重要工作。10年来,他带出的徒弟有8人已经走上调车长岗位,个个都是业务骨干。
庄绪友离开编组场时夜色渐深,回头望去,灯火通明的站场里,接班同事们的身影正在股道间穿梭。他知道,这种守护永远不会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