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鸣笛入林海,吉通“两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中新网辽宁 刘洋

  “以前坐‘绿皮车’得一宿,现在两个多小时就能到,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近日,旅客高先生在吉林站发出的这句感慨,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随着9月28日沈白高铁的正式开通,这句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个区域交通格局的重塑,更是沿线百姓幸福指数的跃升。一条钢铁巨龙穿行于白山黑水之间,不仅终结了通化市不通高铁的历史,更将吉林与通化两地间的时空距离从8个多小时骤然压缩至“两小时生活圈”,一幅关于效率、温情与机遇的全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破冰”之旅,是时空压缩下的民生温度。“高铁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高铁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账。它首先是一本沉甸甸的“民生账”。曾几何时,每日仅一趟的普速列车是连接吉林与通化的唯一铁路动脉,漫长的旅途拉远了亲情的距离,也增加了商务往来的时间成本。沈白高铁的开通,犹如一把“破冰船”,彻底打破了时空壁垒。这意味着,周末回通化老家看望父母,不再是一场需要周密计划的“长途跋涉”,而是一次说走就走的轻松旅程;两地间的商务洽谈,也可以实现当日往返。这“节省”出来的6个多小时,是与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是企业蓬勃发展的无限商机,更是铁路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最直接体现。

  文旅“共振”,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快进键”。高铁不仅是交通线,更是串联风景、带动产业的“经济线”。沈白高铁的开通,恰似按下了吉通两地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快进键”。一边是拥有雾凇奇观、北国风情的吉林,另一边是坐落于长白山腹地、兼具森林生态与红色文化的通化。过去,交通的不便是两地旅游资源难以形成合力的重要因素。如今,高铁飞驰,将“雾凇之都”与“森林氧吧”紧密相连,为游客规划“上午吉林赏雾凇,下午通化品山珍”的全新旅游线路提供了可能。吉林的锅包肉、乌拉火锅,通化的葡萄酒、长白山珍,这些“舌尖上的美味”也将随着高铁的东风,吸引更多食客寻味而来,形成“高铁+旅游+美食”的联动效应。可以预见,这条线路将成为一条黄金旅游带,促进两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为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流量”与活力。

  从“彻夜慢车”到“两小时直达”,沈白高铁画出的不仅仅是一道提速的轨迹,更是一条连接民心、服务升级、促进发展的上扬线。它让回家的路更近,让城市的脉搏更强,让区域的未来更值得期待。当汽笛声再次回响在长白林海,我们听到的,是新时代铁路发展的铿锵足音,也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由衷喝彩。(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