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火车票代售点为数字时代的“慢行者”留一扇窗

本站 陈兴博

漫画作者 王秋实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网友关于“火车票代售点是否还有存在必要”的疑问,引发了广泛讨论。这看似简单的提问,实则触及了技术进步与社会包容之间的深层关系。当我们习惯于指尖轻点即可完成购票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那些被数字鸿沟阻隔的人群需求。

  火车票代售点曾是城市生活中熟悉的风景。每逢春运、国庆等出行高峰,代售点前蜿蜒的长队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随着12306线上平台的推出和不断完善,这些昔日热闹的场景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数据显示,目前郑州市区仅存十多家代售点仍在运营,且大多位于高校周边或相对偏远的区域。铁路12306的回应指出了代售点存在的现实意义:服务老年群体和偏远地区乘客。在数字化浪潮中,许多老年人成为了“数字难民”,他们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对线上支付心存疑虑。对这些长者而言,代售点提供的不仅是车票,更是一种安全感与熟悉感。

  代售点的存在也体现了铁路服务的多元与包容。一个成熟的社会服务系统,应当能够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而非一味追求“一刀切”的数字化。代售点与网络售票、电话售票、铁路窗口售票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售票体系,每种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和价值。在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代售点的角色已从主要售票渠道转变为补充服务节点,这种定位调整恰恰反映了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面对“代售点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的疑问,我们或许应当换一种思考方式:评价一种服务形式的价值,不应仅以其使用人数或商业利润为标准,而应考量其对社会多元需求的满足程度。就像城市中保留的无障碍通道,虽然使用频率不高,却体现着社会对少数群体的人文关怀。

  在国庆等出行高峰期间,当代售点也无法提供线上显示无票的车次时,它的价值或许更体现在为不熟悉网络购票的人群提供咨询和替代方案建议上。这种人性化的服务,是冰冷的技术界面难以完全替代的。

  技术进步的真谛不在于消灭所有传统,而在于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留对多元需求的尊重与包容。正如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仅需要高速公路,也需要人行步道一样,我们的售票系统既要有高效的线上平台,也要为不擅长数字技术的人群留下适当的线下窗口。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不让任何人掉队的社会服务体系。而这,正是火车票代售点在数字时代带给我们的最深启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