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小站的“慢火车”延续时代温度

本站 张朦

  在东北群山环抱的褶皱里,黄柏站如同一颗被岁月打磨的琥珀,静静诉说着关于坚守与温情的故事。这座始建于1939年的四等小站,曾因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被搬上银幕,更因60年如一日的“慢火车”服务,成为深山百姓与外界相连的“生命线”与“致富路”。

  战火淬炼的“钢铁动脉”,历史记忆永不褪色。梅集铁路的修建,本是一部侵略与抗争的悲歌。黄柏站站舍的尖顶红墙历经80余年风雨,至今仍在群山间挺立,成为历史的活态见证。当502次列车(今4347/4348次“慢火车”前身)为抢救重伤军人临时升级为“直达特快”时,铁轨上奔涌的不仅是列车,更是军民鱼水情的炽热温度。这段被改编为电影《特快列车》的故事,让小站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记忆里。

  “慢火车”里的“快”,让民生温度跨越时空。在高铁飞驰的时代,4347/4348次列车以2小时53分的“龟速”穿行115公里,却成了沿线百姓的“心头好”。冬季大雪封山时,它是村民出山的唯一通道;初一十五的“列车大集”上,土特产的叫卖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独特的烟火气;四季变换的群山风景,更吸引着游客专程体验这份“慢”的诗意。4节车厢的“小身板”,承载着村民的生计、游客的好奇与铁路人的坚守——站长麻名秋28年的青春,6名职工的默默奉献,让“慢”有了超越速度的厚重内涵。

  从“战时动脉”到“民生纽带”,铁路精神的当代传承。黄柏站的变迁,折射出中国铁路“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变的是列车时速与服务形式:从战火中的物资通道到和平年代的便民列车,从单一运输功能到“流动集市”与“观光专线”;不变的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当高铁网越织越密,这些“慢火车”却逆势而上,用“亏本运营”的坚持,诠释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这种坚守,与当年为抢救伤员临时调整车次的果敢一脉相承,都是将个体命运与集体温情紧密相连的生动实践。

  深山小站的“慢”,恰是时代快车中的“暖”注脚。当4347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它带走的不仅是旅客,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承诺,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永远为需要的人留一扇窗、开一扇门。这或许就是中国铁路最动人的模样,既有追风逐日的速度,也有润物无声的温度。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