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分社正文

以质铸剑,护航蓝天——探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质量师工作日常

中新网辽宁 2025年09月30日 13:29

  中新网辽宁新闻9月30日电 (王涵)2025年9月3日,歼35隐身舰载战斗机在阅兵式中首次公开亮相,其卓越的隐身性能与优美的气动布局瞬间引发全球瞩目。作为世界上首款实现“弹滑兼容”的第五代舰载机,它同时适配电磁弹射与滑跃起飞两种模式,成为航空工业集团跨越式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在这耀眼的成就背后,是一套严密、科学、近乎苛刻的质量管理体系在默默支撑。航空工业沈阳所(以下简称沈阳所)以“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为根本理念,将抽象的质量标准转化为设计制造中的一道道“安全锁”。而执行与守护这套体系的,正是一支特殊的队伍——“质量师”。

  他们是谁?他们如何工作?他们如何将千头万绪的质量要求落地为飞机可靠性的基石?让我们走进沈阳所,探访团队的工作日常片段。

  体系之维——矩阵网格下的全覆盖管控

  “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孙淑一说道。她所在的沈阳所主任质量师团队由20余名工作经验丰富的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组成,每位成员都拥有超过十年的一线设计经验,来自总体气动、结构强度、综合航电等专业部室,是“最懂飞机的人”,也是质量管控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这个专业化的团队为该所的质量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沈阳所推行的是独特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纵向实现从立项研发到交付保障全流程跟踪,横向按专业领域设置专家进行技术把关。纵横交错的管控模式,形成一张严密无死角的质量监控网络。

  从型号立项之初,质量师便同步介入。他们要将国家军用标准、用户要求、集团标准与所内规范这四大层级的上万条条款,“编织”进设计研发基因中。他们参与所有重大技术协调会,审查每一份设计文档,组织阶段评审,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归零。

  他们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所内,全产业链供应商被纳入统一的质量运营网络,需定期报送数据、接受审核。“在沈阳所,质量问题是红线和底线。”孙淑一强调。从设计、试验、试飞到生产、保障,质量师的管控覆盖全链条,真正实现“无盲区”管理。

  管理之维——PDCA循环下的科学治理

  “质量的主体推进在设计团队,而质量师是伙伴和监督者,推动的是持续改进。”裴志刚这样定义自己的角色。

  沈阳所的质量工作遵循一个清晰而科学的框架——PDCA循环(Plan-Do-Check-Act),在目标牵引下完成“策划-控制-保证-改进”四个环节的闭环运行。在这一框架下,质量团队和设计团队目标一致,就是共同保证装备研制质量。质量师作为质量监督和服务主体,协助设计团队开展质量策划、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并提供质量工程技术支持,同时监督质量要求的落实以及质量问题归零和贯改。

  面对供应链质量风险点,沈阳所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成品质量管控机制:全供应链复查、年度现场检查、典型问题单位专项审查。质量师常组织顾客代表、制造厂专家、设计人员共同赴成品单位开展“穿透式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干质量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发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裴志刚补充道。

  为确保管控效果,沈阳所还手握两项“硬工具”:一是“红黄牌”预警制度,对发生重大/严重问题、重复发生问题的单位亮牌督办;二是基于绩效打分的供应商评价体系,结果直接与订单挂钩,甚至对不合格供应商实施“熔断”清退。这种权威且透明的机制,极大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健康度。

  实践之维——双环驱动下的深度融合管控

  “我们像是‘站岗的人’,从一楼到顶楼,每一个台阶、每一个型号,都要有质量师守护。”王明利打了个比方,“我们要推动的,是从‘能用’到‘好用’的转变。”

  质量师的核心使命,是成为“用户声音的代言人”。他们将用户的使用需求、后期的维护压力,提前注入前期的设计流程中,推动质量管理理念从事后追究的救火模式转向事前预防。

  作为主任质量师的刘锋对此深有体会:“刚开始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如何组织开展审查、如何落实责任,都很犯难。”但他们坚持了下来,通过细致的工作赢得了信任。“我们做得特别细,各项检查表单都很完善,最终获得了各方认可。”

  从最初的“预研”阶段到最终“列装”部队,质量师全程介入设计、试验、试飞、生产各个环节。他们不仅是审查者,更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

  这一切得以实现,得益于沈阳所推行的创新性管理制度——“项目制”。项目管理制度打破了传统的部门墙,使质量师能够跨系统灵活调配、深度融入型号团队。沈阳所的专职质量师队伍实现了“每一个型号都有专人,每一个阶段都有标准”,这也是沈阳所质量管理体制优越性的直观体现。

  沈阳所的质量师系统,是一套融合了专家智慧、矩阵网络与科学方法的成熟治理模式。他们既像严谨的“吹毛求疵者”,又是飞机安全的“虔诚守护者”。

  他们的工作日常平凡而琐碎,审查成千上万份文件,追踪质量问题,奔赴各个现场……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坚持,托举着大国重器的声誉,守护着飞行员的生命,捍卫着中国制造的尊严。

  质量师团队反映出沈阳所背后的质量管理体系科学、高效,能够适应发展需要不断进化、自我完善,持续为中国战鹰保驾护航。每一架飞向蓝天的战机,都是中国质量最闪亮的名片;而每一次安全返航,都是对沈阳所全体科研人员无声而崇高的致敬。

  蓝天之下,以质铸剑;云巅之上,因质而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