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小站看中国铁路的为民初心

本站 张文岩

  在东北的崇山峻岭间,一座名为黄柏的小站静静矗立,它见证了战争的烽火,也见证了和平年代里一列列“慢火车”的温情往返。60年前,这里上演的“特快列车”生命救援被搬上银幕,感动全国;60年后,穿行于此的公益性“慢火车”依旧延续着服务乡梓的深情。黄柏站及其所在的梅集铁路,犹如一个微缩的窗口,映照出中国铁路发展的历程,更深刻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不变宗旨。

  铁路服务,是一种融入日常、于细微处见真情的为民情怀,彰显着不变的初心与担当。无论是60年前为抢救生命而临时特批的“直达特快”,还是如今每日准时抵达、票价亲民的4347/4348次“慢火车”,变化的只是速度和形式,不变的是铁路部门对人民需求的积极响应和深切关怀。在黄柏这样的小站,6名职工的坚守,确保了山区百姓基本的出行。这趟“慢火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成为沿线村民的“便民车”与“致富车”。它不因经济效益而停运,体现出铁路部门在市场化浪潮中始终坚守的公益属性和社会责任。这样的服务,是落实到一个个小站、惠及每一位普通旅客的具体实践。

  铁路精神,是一代代铁路人的默默坚守与无私奉献,铸就了安全、便捷、温馨的旅途体验。从精准的调度指挥,到工作人员的温馨服务;从确保列车在严寒酷暑中正点开行,到为特殊群体提供贴心帮助,铁路精神的闪光点体现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如今,“列车大集”的热闹景象、四季变换的窗外风景、车厢里洋溢的欢声笑语,都是铁路人用心用情服务旅客、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注脚。这种精神,让冷硬的钢轨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风驰电掣的高铁,铁路的技术在飞跃,交通网在加密,速度在提升,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无论是高效率的高铁满足快捷出行,还是公益性的“慢火车”保障民生需求,都是这一宗旨在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

  当前,中国铁路正以兼具效率与温度的服务,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也让这条钢铁动脉为国家和人民传递着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温暖。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