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代售点延续服务温情
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以来,人们出行越发便利,网络购票成为主流,郑州街头的火车票代售点就显得与信息时代格格不入,似乎鲜有用处。面对“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的质疑,铁路部门以用户需求为坐标,将其作为补充性售票渠道予以保留,将针对老年及偏远地区脱网群体的温情服务贯彻到底。“人民铁路为人民”这句话的含金量正不断上升。
代售点的存续,保留的是科技浪潮下的“慢选项”,守护的是老年群体的出行尊严。在数字化时代,技术进步不应成为部分人群的“数字鸿沟”。铁路部门的此项决策,终于让老年群体吃下了“定心丸”。当他们在智能手机面前手足无措时,家门口的代售点提供的“面对面”服务仿佛“救命稻草”一般,成为他们购票的最后一道保障。相比于服务人员的协助选票、耐心解答,五元的服务费的背后是技术温度的传递。这种“慢选项”,让科技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到全体民众,而非将老年脱网群体边缘化。
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保留人性化服务的必要性问题上,数据更是给出了明确答案。数据显示,郑州多家代售点仍保持日均数十张的出票量,其中老年旅客占比过半。代售点与网络售票是并行不悖的补充关系,铁路部门这种不搞“一刀切”的务实态度,也展现了公共服务应有的包容性。
代售点的存续,保留的是偏远地区的“毛细血管”,更是延伸铁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对地理空间的精准把握成就了它的另一种社会价值。在未设火车站的边缘乡镇,高校集中但交通不便的城郊,代售点犹如铁路服务的“毛细血管”,将购票网络延伸到社会末梢。西宁市新增的七一路代售点,及服务于酒店旅客,又惠及周边居民;郑州高校周边的代售点,也成为学生群体的便捷选择。恰恰证明了代售点不仅是购票场所,更是铁路部门践行“普惠服务”理念的载体。
从“长龙”到“指尖”,从窗口排队到电话购票,再到网络购票,技术革新不断重塑购票体验,但铁路部门“便民利民”的服务初心却能始终如一,更加证明了真正的服务创新,不在于追求形式的现代化,而在于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坐标。当昔日的“香饽饽”成了如今的“补充渠道”,也印证了服务升级的轨迹从不是新技术替代旧模式,而是构建多层次、差异化服务体系。
站在时代发展的十字路口,代售点的存续之争,本质上是“技术至上”与“人文关怀”两种思维观念的碰撞。铁路部门则用实际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既要”“又要”的答案,公共服务既要拥抱科技变革,又要尊重和守护传统温度。那些略显陈旧的代售点,像极了社会进步进程的路标,时刻提醒人们: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出行,而非时一场残酷的筛选,让部分同胞在数字浪潮中掉队。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情怀,也正是中国铁路持续赢得民心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