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淘汰的代售点正用真情呵护民生温情

本站 金嘉琪 冯书浩

  当指尖轻点即可完成购票的数字化时代来临,一些火车票代售点却仍存在于街头巷尾。铁路部门一句“老年人需要”的回应,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铁路部门关于温情与坚守的展览室,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代售点,实则是展览室里平常但珍贵的展品。

  代售点的存在,是铁路部门数字化浪潮中的温情实践。对许多老年人而言,面对面的线下购票是他们一直习惯的方式,代售点里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一次次细致的讲解、全流程的购票服务,让他们得以顺利踏上旅途。这种关怀并非单独存在,从自动识别并优先安排老年人选择下铺,到爱心通道、无障碍服务窗口,铁路部门正用线上线下服务的有机融合,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年龄段的服务网络,为脱网人群提供更加丰富的出行服务,构成了“适老化”服务的立体图景。

  这些代售点,生动诠释了铁路部门的民生属性。在偏远地区,当火车站尚未延伸到位时,代售点就成了连接外界的重要枢纽。铁路代售点作为一种补充性的售票渠道,在没有火车站的区域,它承载着当地人出行的基本需求。这种从保障民生出发的服务并不罕见,那些绿皮火车仍蜿蜒在青山绿水之中,链接着家乡与梦想,不断为乡村振兴泵入强劲动力。从繁华都市的大型车站到寻常巷陌里的车票代售点,铁路用不同形式的坚守,呵护着民生温情。

  在时代变迁中,代售点见证着铁路从未改变的初心。曾几何时,在代售点中买上一张回家的车票,是多少人幸福的回忆,如今虽不复往日热闹,却依然为需要的人敞开大门。这种坚守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对“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践行,这种细微处的安心,正是铁路服务输出的题中应有之意。当12306系统不断突破单日售票纪录时,那些不习惯线上操作的群体依然被铁路部门牢牢记在心里,当“复兴号”以时速350公里疾驰时,铁路部门仍然为“慢需求”保留着那一盏灯火。

  一张小小的火车票,一端连着中国速度,一端连着民生温度。代售点的招牌上,刻印着铁路部门对旅客的尊重,对服务质量的执着,对回应民声的主动。中国铁路的进步,正在以满足民生需求为目标,为每一个人留足位置。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