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快急救”到“公益惠民”,深山小站温情坚守
在东北老岭山脉的环抱中,红墙尖顶的黄柏站静静矗立。这座始建于1939年的四等小站,既有4347/4348次公益性慢火车的日常守护,也有60年前“列车变特快”的生死救援,更有一代代铁路人跨越时光的坚守。它的故事,恰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生动诠释,在“慢”“快”“恒”的三重韵律中,奏响民生温度与责任担当的时代乐章。
慢守民生,一趟“慢火车”,系紧深山烟火气。每天清晨,4347/4348次列车都会准时停靠黄柏站,2小时53分的旅程、115公里的线路,串联起11个站点周边村民的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对深山百姓而言,这趟“慢火车”是冬日大雪封山时的生命线,是农历初一、十五列车大集上的致富车,更是老人就医、孩子求学的希望线。站长麻名秋28年扎根小站,6名职工贴心服务每一位旅客,没有追求风驰电掣的速度,只为让便利触达大山深处的每一个角落。铁路部门这种“慢”不是效率的妥协,而是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让钢铁轨道上满是人间烟火的温情。
快护生命,一次“特快变”,抢出救援黄金时。1964年的那个紧急时刻,黄柏站书写了中国铁路的担当传奇。当解放军副营长叶齐福身负重伤急需转运,小站工作人员果断上报、多方协调,将原本的502次普通列车紧急调整为直达特快。后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电影《特快列车》,不仅让黄柏站声名远扬,更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誓言刻进人心。时至今日,从高铁应急救援的快速响应,到突发情况的运力调配,铁路部门这种“快”的担当从未褪色,始终以最快速度守护旅客安全。
恒践初心,一座“小站房”,见证铁路为民情。从抗美援朝时期运送物资的保障线,到如今服务民生的便民站,黄柏站的红墙尖顶见证了60余年的时光变迁。车站站舍自建成后仍在使用,职工们的坚守从未改变——春送农资进山,夏运特产出山,秋助游客赏景,冬保出行畅通。它证明,中国铁路的发展从来不是重快轻慢、重大轻小,而是在大网络与小站点的互补中,让为民的初心跨越时光、始终如一。
黄柏站虽小,却装得下民生百态、责任千钧。这座深山小站的故事,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每一条轨道的延伸,都连着民生福祉;每一次列车的出发,都载着不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