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为生命“续航”——梅河口车务段售票员刘博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

本站 孟莹 钟祥春

  9月22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一场生命的接力正在进行。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梅河口车务段东丰站售票员刘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血液缓缓流经采集设备,分离出珍贵的造血干细胞。经过四个小时的采集,这份“生命种子”将为一位远方的血液病患者重启生命之门。刘博成为吉林省第202例(中华骨髓库2111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梅河口市第5例、吉林省第二位女性捐献者。

  2004年,1985年出生的刘博正值青春年华,受到电视剧中献血救人情节感染,有一天在街上看到血站,便萌生了献血的冲动。自此从献全血到2018年开始捐献血小板,21载春华秋实,献血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没想太多,就是觉得能帮助别人是件好事,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21年。”提起献血初衷,刘博平静地说道。

  真正改变刘博人生轨迹的是2017年的一次献血经历。那天,她在血站遇到梅河口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正在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后,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从那天起,刘博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今年年初,她甚至和丈夫钟祥元讨论:“为什么一直没有人联系我,是联系不上了吗?”夫妻二人心中都藏着一丝遗憾,但依旧满怀期待。

  转机出现在今年7月的一天,正在休息的刘博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她顿时激动不已:“能和患者配型成功,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命运选中了我,去挽救另一个人,我一定会救他。”得知受捐者是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80后,两个孩子的父亲、家庭的顶梁柱时,刘博夫妻更觉得意义重大。然而,好事多磨,随后传来的消息让她的心情又跌落谷底,由于患者发生感染了,无法按时接受移植。等待的那段日子,刘博隔三差五就打电话询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焦急。终于在9月份初,她等来了好消息:患者身体状况好转,可以准备移植了!捐献当天,在丈夫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刘博平静地完成采集。当她读到患者家属的感谢信,得知孩子们还在等着爸爸健康回家时,刚刚做完采集身体还很虚弱的她轻声说:“能通过捐献行为改变他的命运轨迹,我觉得很幸福。”

  刘博的大爱之举离不开丈夫钟祥元的全力支持。两个人都是退役军人,又共同分配到梅河口车务段工作,多年来他们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从恋爱起,钟祥元就支持妻子献血,只要有时间便陪伴她一起去。得知妻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钟祥元全力支持:“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救人命的好事,必须支持,没有什么比人命更重要。”这种默契和理解,源于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和相濡以沫的感情。

  由于都是铁路职工,倒班制让两人常常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但他们相互扶持,互相理解,在经营好自己的小家的同时,也将双方父母照顾的很好。刘博的父亲患肺癌6年,夫妻俩轮流带着老人全国各地求医治疗,母亲患白内障,近两个月刚完成两次手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默默承担。

  在工作岗位上,刘博同样是一名爱岗敬业的好员工。作为售票员的她不仅售票业务娴熟,客运其它岗位缺人她也义不容辞的替岗履职尽责。有一次,她发现一个男孩独自坐在车站里一直不走,询问得知是离家出走后,立即为他买来食物和水,并及时联系其家人接回。这样的温情故事,在她的工作中不胜枚举。“常年献血的经历,让我的工作心态也改变了,面对旅客多了耐心和理解。”刘博说。每次看到乘车就医的旅客满面愁容,她就更加坚定献血帮助他人的选择。就这样,一坚持就是21年,这期间从未耽误过工作,就连身边的同事都不知道她坚持献血这么多年。 “她一直觉得这是一件不值得炫耀的小事。”提到这件事儿钟祥元也淡淡地说。这种低调背后,是一颗持续跳动的爱心。

  21年的热血坚持,8年的无悔等待,4小时的生命接力,刘博用时间刻度丈量出一位铁路人的爱心长征。她以钢铁般的坚韧毅力悄然输送生命血脉,为素未谋面的“他”重启人身旅程。这趟特殊的“生命专列”,满载着铁路人的温情与担当,最终驶向生命的春天。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