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获赠珍贵文物史料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94周年之际,“铭记历史 勿忘九一八——抗战文物史料捐赠仪式”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捐赠仪式上,1956年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证人周化祯外孙邸波,石家庄精英集团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历史文献收藏家詹洪阁,辽宁五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中孵化器联盟协会理事长石槙琦,辽宁五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加拿大新华人联合会理事长王添玉,辽宁五侨科技有限公司股东、俄罗斯华侨华人联合会会长刘巍,收藏家阎恩发外孙女、青年诗人刘一媞,将珍藏多年的1945年1月21日出版第四卷第十四期《文化先锋》、1938年11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行《抗战文艺》、1956年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检察官及证人合影照片、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满洲驻屯记念》册、日伪时期伪满政府出版奴化教育相关书籍等115件抗战文物、史料捐赠给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证人周化祯女士外孙邸波,将刊载有1956年审判日本战犯工作相关内容的1985年9月17日发行《火车头报》和两张记录审判情景的珍贵照片捐赠给博物馆。1956年,周化祯曾作为证人,在特别军事法庭上面对日本战犯,控诉日军犯下的累累罪行,她的证词为审判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次审判,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第一次不受任何外来因素干扰独立开展的正义审判,真切体现中国人民的意志与愿望。受审日本战犯全部认罪服法,创造了国际战犯审判史上的奇迹。
石槙琦、王添玉和刘巍向博物馆捐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满洲驻屯记念》影集一册,内有94张记录日军行军及日常生活的原版照片。日本在武力侵略中国各地的同时,派遣随军记者等专职人员进行战地摄影工作,凭借当时较为先进的摄影摄像技术,以照片配以简单说明的形式对战况进行影像记录。今天,这本影集作为历史见证,其作用已从记录战况、激发侵略士气转变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不可辩驳的罪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已故沈阳收藏家阎恩发外孙女,青年诗人、编剧刘一媞,向博物馆捐赠其外祖父收藏的《新式民国字典》《小学模范国文大观》等4本日伪时期伪满政府出版奴化教育相关书籍。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的14年殖民统治中,奴化教育贯穿始终。日伪政权实行严酷法西斯统治的同时,在伪满洲国建立完善的殖民奴化教育体制,通过学校教育大力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政策,极力摧残中国民族文化。此时期的各种字典、词典及学校教科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学材料,成为日本殖民者奴化中国东北人民,尤其是东北地区青少年儿童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也成为日本殖民者进行教育侵略的历史罪证,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石家庄精英集团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历史文献收藏家詹洪阁专程从石家庄赶来,将珍藏多年的14件抗战相关文物藏品捐赠给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此次是詹洪阁先生第33次向博物馆捐赠。自1994年首次捐赠以来,30多年中,詹洪阁先生累计向博物馆捐赠140余件抗战时期文物史料。本次捐赠的是1945年1月21日出版第四卷第十四期《文化先锋》、1938年11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行《抗战文艺》等14件抗战文物史料。这些文物史料无一不是他多年的收藏,对每一件藏品的内容、意义、流传经过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些珍贵史料都是我多年的收藏,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陈列于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教育后人,也希望我的捐赠行为能带动和促进身边的人,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詹洪阁说。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表示,此次捐赠意义重大,是爱国精神不断传承的具体体现,所捐赠的抗战题材文物史料内容直观,主题鲜明,深刻揭露了日本的侵华罪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对丰富博物馆馆藏,填补相关文物种类空白起到重要作用,为博物馆学术研究和改陈布展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史料支撑。博物馆将妥善保管好这些文物史料,认真研究,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发挥它们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盖云飞/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