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慢火车”:让温暖与发展在铁轨上同行
日前,通化站的一声汽笛,拉开了4245次“慢火车”新一天的旅程。这趟已穿行半个世纪的绿皮车,全新推出了“列车影院”和“列车大集”服务,让乘客在旅途中增添了文化娱乐和农产品销售的体验。
在高铁飞驰的今天,“慢火车”似乎显得不那么“高效”,但它的存在恰恰体现了铁路服务的温度与广度。它让偏远山村的老人、孩子、商贩都能方便出行,让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不再只是地图上的数字。
“周末影院”的开设,是铁路部门把文化服务延伸到车厢的生动实践。1号车厢“迷你放映厅”里播放的《英雄儿女》《上甘岭》等老电影唤醒了老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火车车厢变得不仅是出行的空间,更成了流动的文化阵地,让旅客的旅途不再单调,让文化在车轮声中悄然传递。
“列车大集”更是把民生需求与市场机遇直接对接。2号车厢里,村民们带着自家山货上车销售,从土特产到手工艺品,拓宽了农产品的销路,也让城市乘客能直接买到地道的绿色产品。3号车厢的“红色文化”主题,又为列车增添了思想引领的功能,让一趟列车同时承载经济、文化、精神三重价值。
这趟列车被乘客们亲切地称为“幸福慢车”,不仅因为它票价亲民,更因为它真正扎根在百姓生活之中。山村的孩子能坐着火车去城里上学,村民的山货能够走出大山。这些服务举措,是铁路“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最好诠释。
“慢火车”已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城乡融合的纽带、文化传播的载体、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在东北广袤的大地上,4245次列车用50年的坚守诠释了铁路的初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铁路始终与人民的生活紧紧相连。通过引入文化活动、搭建销售平台,铁路部门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更延伸到了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的铁路发展,既要有高铁的速度,也要有“慢火车”的温度。速度让中国经济奔跑,温度让社会更加和谐。在铁轨延伸的方向,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列车的轨迹,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文化传承的脉络、民生幸福的温度。幸福“慢火车”,正以自己的节奏,载着山里人的梦想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