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春秋“守”初心 慢火车温情“护”幸福
清晨6点,通化站的汽笛声准时响起,4245次列车缓缓驶向长白山。车厢里,老电影的光影映着村民的笑脸,山货的清香伴着交易的欢语,幸福就藏在这日常的便利与温情里。50年来,车厢里的欢声笑语,始终蕴含着民生的暖意——它不仅仅是一趟交通工具,更是串联起沿线百姓生计与情感的“流动家园”。
“与时俱进”,文化服务升级,老列添新彩。列车没有因运行多年就停滞不前,而是新增了“周末影院”。1号车厢里,《英雄儿女》《火车一响》等影片循环放映,村民能点自己想看的片子,列车长会根据大家的需求调整片单。3号车厢的红色文化展区里,杨靖宇将军的画像和抗联故事图文,让乘客在旅途中就能了解家乡历史。这些新添的文化服务,让慢悠悠的旅程变得充实又有意义。
“互通有无”,产销功能创新,大集促增收。2号车厢成了移动市集,村民们带着椴树蜜、松子、中草药茶叶蛋上车售卖,铁路部门不限制携带重量,列车员还会帮忙整理摊位。黄家崴子村的崔凤玉一趟车能卖出80多个非遗茶叶蛋,松江河站的村民们带着山货上车,靠着这趟火车把特色产品送出了大山。车厢里的吆喝声、讨价声,让城乡之间的物资和情谊流通起来。
“风雨无阻”,运营初心坚守,慢车暖人心。50年来,这趟车每天穿梭在长白山脉间,277公里的路程设了13个站,哪怕是无人值守的乘降所,只要有人候车就会停下。青沟子乘降所原本只停1分钟,看到老人赶车总会多等一会儿。列车员们帮老人搬行李、给学生辅导功课,乘务长和沿线村民熟得像家人。这“站站停、灵活等”的坚持,让山区不再偏远。
从文化服务到助农增收,从灵活停靠到温情陪伴,慢火车的每处细节都藏着铁路部门的用心。它用慢速度承载起民生重量,让“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承诺落地生根。车轮碾过铁轨的节奏,是山里人的生活节拍,也是乡村振兴的脚步声。愿这样的幸福慢车一直开下去,在白山黑水间载着希望驶向更远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