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展现铁路为民温度

本站 殷少坤 张早

  日前,4245次列车从吉林通化站缓缓驶出,这趟穿梭在长白山脚下的绿皮“慢火车”,已在山海间往返了整整50年。如今,车厢里多了“周末影院”的光影、“列车大集”的吆喝,老火车焕新的不仅是服务,更是铁路部门扎根民生、守护幸福的不变初心。

  在追求“快”的时代,这趟时速不足50公里、站站停的慢火车,为何能运行半个世纪?答案藏在村民的行囊里,藏在旅客的笑容中。2号车厢里,村民们带着自家种的山货穿梭叫卖,土蜂蜜、山野菜从这里走出大山,变成城里人的餐桌美味;1号车厢的“迷你放映厅”里,《特快列车》《火车一响》的画面亮起,老人们看得入神,孩子们听得专注,光影间串联起铁路与乡村的共同记忆。更让人暖心的是“灵活等”的约定——哪怕是无人值守的乘降所,只要有村民招手,列车就会停下,这份“不赶时间”的体贴,恰恰是铁路部门“以人民为中心”最生动的体现。

  有人说,高铁代表着中国铁路的速度,而“慢火车”承载着中国铁路的温度。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西南的崇山峻岭,从秦岭深处的秦巴山区到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村寨,国铁集团始终保留着80多趟公益性“慢火车”。这些列车票价几十年不变,不仅是沿线群众出行的“公交车”,更是农产品外销的“致富车”、孩子们求学的“希望车”。就像4245次列车,它串联起13个站点、277公里路程,把通化的城市资源、长白山的旅游机遇送到村民家门口,也把山村的特色产品、淳朴风情带给更多人,在“慢”节奏里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这趟“慢火车”的焕新,还藏着铁路部门服务民生的巧思。没有大张旗鼓的改造,而是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知道大家想多渠道卖山货,就把车厢变成“移动集市”;了解到旅客旅途枯燥,就增设“周末影院”;考虑到红色文化传承,又打造主题车厢。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却精准击中了群众的急难愁盼。

  在高铁纵横驰骋的今天,“慢火车”的存在绝非“落后”的象征,而是铁路部门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志。它不像高铁那样追求效率与速度,却用“站站停”的坚守、“灵活等”的温情,填补了交通网络的“毛细血管”,让偏远山村的群众共享发展成果。50年来,4245次列车见证了沿线乡村的变迁:从村民背着山货徒步赶集,到如今在车厢里轻松交易;从旅途单调乏味,到现在能看电影、学文化。这列“幸福慢车”,早已超越了交通工具的属性,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递温暖与希望的“纽带”。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