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慢火车”驶向温情致富路
近日,一列行驶在通化至长白山的4245次“慢火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趟已开行50年的列车,至今仍是沿线村民出行的主要依靠。这趟“慢火车”因为车上新增的“周末影院”“列车大集”和“抗联历史”而出圈,成为了一列穿梭于山间、承载着文化与希望的流动风景线。
文化赋能,打造流动精神家园。“慢火车”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让文化以“可触摸”的方式融入日常。车上放映的《火车一响》等影片,取景于沿线村落,村民在银幕上看见家乡故事,唤醒的是深埋心底的地域文化认同;旅客在光影中触摸当地历史,让文化从书本走向现实;而粘火勺等非遗美食在列车上飘香,更让“舌尖上的民俗”有了活态传承的新路径,旅客带走的是“长白山的味道”,留下的是对地方文化的认可;村民在售卖中重拾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能创造价值的“活文化”,让精神共富随铁轨铺展至深山。
服务民生,开辟乡村增收新路径。“慢火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为深山村民搭建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过去村民需肩挑背扛、辗转赶集才能售卖山货,如今2号车厢的“列车大集”省去了村民奔波之苦,让山货直达消费者手中,既解决了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又让长白山的非遗美食跨越山海,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名片”,让每个村民都能在“家门口”“车轮上”共享发展成果,让物质富裕的种子在山间落地生根。
传承精神,筑牢地域文化自信。3号车厢陈列的杨靖宇将军的画像和抗联历史展品,将列车空间变为红色教育的移动基地。通化这座城市作为抗联英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当年抗联英雄用生命守护的白山黑水,如今正通过这趟列车连接起乡村振兴的新图景。这种寓教于行的方式,既尊重历史,也激活记忆,让“慢火车”成为传承精神、凝聚共识的纽带,让红色血脉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不竭动力。退伍老兵的凝视、孩童好奇的追问,都在无声诉说着:有些价值无法被速度冲淡,唯有在“慢”的沉淀中才能生根发芽。
这趟“慢火车”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发展,那就是永远以人为尺度的不断进步。车轮依旧向前,但4245次列车是文化驿站、是经济走廊、是精神灯塔,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页微观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