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无声传递五十年烟火里的民生温度
9月5日清晨,4245次列车从吉林通化站缓缓驶出。这趟穿梭于长白山麓半个世纪的慢火车,没有高铁的风驰电掣,却因“周末影院”的开启与“移动大集”的热闹,成为串联起长白山脚下乡亲们幸福生活的“暖心线”,也让我们看到了民生服务中最动人的“慢镜头”。
慢火车的“慢”,是扎根乡土的耐心。自1975年开通以来,4245次列车始终是通化与长白山之间唯一串联沿途村庄的交通线。它不追求上座率与运营效率,却把站点设到村民家门口,把便利送到百姓心坎上。过去,村民要背着山货翻山越岭去镇上赶集;如今,2号车厢里的竹筐、背篓成了流动摊位,椴树蜜的甜香、粘火勺的热气,让“火车大集”成了增收致富的黄金通道。崔凤玉的茶叶蛋一趟车卖了80多个,苏大姐的非遗粘火勺成了旅客抢手货,李大爷边卖蘑菇边看电影的满足,正是慢火车用“慢节奏”托起“快增收”的生动写照。
慢火车的“暖”,是文化浸润的贴心。当1号车厢变身“光影时空”长廊,《英雄儿女》《特快列车》等经典影片在移动银幕上放映,这列火车便不再只是交通工具,更成了流动的“文化驿站”。《火车一响》里黄家崴子村的扶贫故事,让村民在光影中看见家乡的变迁;3号车厢里杨靖宇将军的画像与抗联展品,让旅客在旅途中触摸红色记忆。慢火车把文化服务送到偏远山区,让村民不用进城就能看电影、学历史,让文化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
从1975年到2025年,50年时光流转,列车的硬件或许在更新,但“服务乡亲”的内核从未改变。铁路部门守护这趟“不赚钱”的慢火车,为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愿。
当高铁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勾勒时代快节奏,慢火车却以稳稳的停靠,成为丈量民生温度的独特标尺。往后,还会有更多慢火车带着新的活力出发,车厢里的服务或许更丰富,沿途的风景或许更鲜活,但只要这份扎根乡土、服务乡亲的初心不褪色,这些穿梭在村落间的慢火车,就永远能温暖百姓的出行路,永远能成为时代画卷中最具烟火气的“民生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