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线”织网到“智慧”领跑:铁路电气化迎时代跨越

本站 郭晨萱

  截至2024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6.2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超12万公里,电化率达75.8%。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铁路半个世纪来从追赶到领跑的壮阔历程,1975年,秦岭山脉深处的宝成铁路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成为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由此拉开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大幕;2025年,成都平原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加紧研制时速400公里的牵引供电系统,为CR450动车组商业运营做准备,两根跨越时空的“电线”,串联起中国铁路电气化的非凡足迹。

  电气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勾勒出铁路发展的清晰轨迹。从1958年以陕西宝鸡至凤州段为“试验田”启动电气化改造,到如今1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织就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全国网”,背后是国家规划的持续推进与铁路人的不懈坚守。1958年宝成铁路电气化改造铺开后,伴随着经济发展,铁路建设坚定执行着一个又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我国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仅电气化铁路里程全球第一,还积累了在高寒、高温、高湿、高海拔等多种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施工经验,相关技术领先世界。

  自主研发的导线与装备,筑牢了电气化发展的技术根基。电气化绝非“架杆子拉电线”,而是关键技术的突破。接触网导线作为高铁“生命线”,需兼具高强度与高导电性。早期铜镁、铜锡导线难以满足时速350公里以上需求,中铁电气化局等单位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攻关3年,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高强高导铜铬锆合金接触线的工业化生产填补了,世界时速350公里以上高强高导接触网线材的空白。施工装备上,我国自主研制的放线车将误差控制在0.05毫米内,从依赖过去进口到实现如今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些自主创新成果,让中国铁路电气化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

  数智化应用全面铺开,推动着电气化运维的智慧升级。2019年,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牵头开发的高速铁路4C视觉智能分析系统,将过去检测工程师每年需肉眼判别超1400万张照片的繁重工作,转变为对1300余种隐患缺陷的自动识别,效率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等相继落地,借助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中国铁路构建起多专业集成的智慧运维大数据平台,让运维更精准高效,实现了运维成本降低、设备大修期延长等显著成效,为电气化铁路安全稳定运行筑牢保障。

  从雪域高原的拉林铁路,到穿越大巴山脉的渝厦高铁,中国铁路电气化的每一步跨越,都清晰折射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蜕变。纵横交错的电气化铁路,既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能,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推动了区域协同发展,也以绿色、高效、智能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持续书写着属于中国铁路的时代华章。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